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三國誌中如何評價周瑜

三國誌中如何評價周瑜

在《三國誌·吳書·周瑜傳》中,對周瑜的評價是:“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有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譯文:

周瑜年少時精通音律,即使在喝了三盅酒以後,彈奏者只要有些微的差錯,他都能覺察到,並立即會扭頭去看那個出錯者。由於周郎相貌英俊,酒酣後更是別有壹番風姿。彈奏者多為女子,為了博得他多看壹眼,往往故意將曲譜彈錯。

自魏晉時代之後,“周郎顧曲”常作為典故被各大文豪所引用,常常出現在各類詩歌、戲曲等文學作品中。唐人李端有《聽箏》詩贊道:“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擴展資料:

陳壽處身西晉,晉承曹魏壹脈,吳蜀是為對立敵方,但在三國誌提及周瑜時,卻不惜多處稱頌。

論到周瑜才幹時,陳壽多次以“英雋異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韜略萬人之英”等詞相稱,這種英華才氣明顯別與諸葛亮的名士風度。周郎之才,更多為少年朝氣,銳意進取自信飛揚的英霸之氣。

周瑜死後,孫權曾與陸遜談論周瑜,“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君今繼之。”東吳的王圖霸業,隨周瑜猝死化為泡影,自此從欲染指天下轉為偏安壹方。

百度百科—周郎顧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