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13.28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

13.28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

13.28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子路問,怎樣才能被稱為士呢?孔子說,既能切切偲偲,又能怡怡如也,對朋友切切偲偲,對兄弟怡怡如也,就是士。

“切切”,是懇切,切磋;“偲偲”,是勉勵,告誡;“切切偲偲”,就是切責,相互批評,相互規正,叫“責善”,責成妳向善。

儒家的朋友之道,就是相互批評的諍友益友,相互批評,是朋友的核心價值。因為自己看不到自己的問題,需要朋友來指出。

兄弟和朋友不壹樣,朋友是選擇來的,兄弟則是天生的。朋友可以絕交,兄弟不可疏離。所以朋友和兄弟,相處之道不壹樣。

兄弟則可能和妳性格追求都不壹樣,妳非要跟他切切偲偲,拿自己的標準去要求他,就會影響兄弟感情,所以對兄弟是“怡怡如也”,以和悅為主,和睦相處。

大家早上好!日更演講,成就夢想!寫作加演講,七倍速成長!越付出,越富有。

親愛的戰友們,大家早上好!現在是六點半,我們還是來繼續學習論語。按照慣例,還是先來復習壹下昨天學習的內容。

昨天是論語第十三篇,子路篇的第二十七章。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就是說剛、毅、木、訥這四種性格特征如果能做到了,那麽就接近於仁了,因為仁是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想要達到它很難,但是我們可以退而求其次,把這幾條做到了,也就接近了。

什麽是剛呢?,“剛”,是強勁,剛者,強勁而不撓;“毅”,是堅忍,毅者,堅忍而不餒;就是我們常說的有毅力,能堅持做事,有始有終。

“木”,是質樸,木者,質樸而無華,就是不能搞什麽花架子,忠實自己的內心。“訥”,是遲鈍,訥者,遲鈍而不佞。就是我們在說話之前呢,要經過思考,不要張口就來,話說出去了,才發現自己說錯了,再去改,自己容易驚慌,別人也會覺得怪怪的。

和這句話相對應的就是孔子以前說的壹句話,叫巧言令色,鮮仁矣!

就是壹個人如果說花言巧語,去舔著臉討好別人,這樣的人很少能夠做到仁!

這幾個字很精煉,做起來真的是不容易,但也應該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如何要做到剛?有自己的原則和立場,不被外界所誘惑。

如何做到毅,做什麽事要堅持,不輕易放棄。

如何做到木,不奢華。

如何做訥,說話,有思考、有分量。

是我們要好好琢磨的,需要反復體會。

有人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不好改。是的,不好改,但不代表不能改。

怎麽改呢?借用曾國藩的壹句話:唯有讀書能轉人之性。

就是我們要通過讀書學習來改變自己。

就像我們現在的戰友們,無論是通過演講,還是通過寫字,通過各種途徑都是可以提升自己的,需要時間。

好了,簡單的回顧壹下昨天的內容之後,我們再來學習新的壹章。

這壹章是壹個問句,是子路和孔子的壹番對話。

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看到這壹章,大家肯定會想到前兩天那壹章。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

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就是子貢問孔子,什麽樣的人的行為才能稱得上士,孔子就告訴他有原則、有羞恥心,出使四方的時候,能夠不辱君命,就可以成為士了。

為什麽子貢問的時候孔子這麽回答他?因為子貢他善言辭,是個外交家,時常代表國家去出使四方。

作為他這個身份和地位來講,最重要的就是不辱君命,把自己事情辦漂亮,不要讓自己的國家為此而蒙受聲譽上的損失和實際上的損失,那就需要非常有原則性和靈活性。

從這裏可以真正看出來,孔子是因材施教,而子貢又問他做不到怎麽辦,還能降低壹點要求嗎?孔子又連續回答了兩次,那壹章我們講過了,就不再過多的敘述了。

那在這壹章裏面,子路再問,士的標準或者應該怎麽做的時候,孔子對他做出了和子貢完全不壹樣的回答。

孔子之所以這樣和子路說,要處理好朋友和兄弟的關系,其實也是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的。

因為子路這個人大家都知道,他有壹身武功,行事比較魯莽,性格比較急躁。

像這樣的人大家都知道,他的脾氣大,說話快而不註意,就是魯莽而不中聽!

這樣雖然自己是個好人,卻未必能夠處理好與朋友和家人之間的關系。

孔子就對他做出了告誡,“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就是妳能夠做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就可以稱得上是士了。

那具體是什麽呢?再具體壹點,就是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如也。

切切,就是懇切、切磋,偲偲,是勉勵和告誡,切切偲偲就是譴責,相互批評、相互規正,也就是責善的意思,責成妳向善。

我們儒家交朋友,朋友的相處之道,就是要交什麽樣的朋友呢?能夠相互批評的諍友和益友。

相互批評是朋友的的核心價值。

為什麽呀?因為我們往往會燈下黑,有許多自身的盲點,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那就很難進步啊!

那有好朋友,懇切的、發自內心的、真誠的指出來,就會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就會改正。

想壹想,我們改正了,是不是就會越來越進步啊?越來越進步,會不會越來越好?而自己好了,會不會感恩對方?感恩對方是不是也會給對方提出壹些中肯的建議,讓對方呢也變得好?

這就是朋友之間的相處之道,互相促進、互相提高。

再來說壹下曾國藩,曾國藩說:?學習進步之道,唯有讀書和交友。

就是我們進步,第壹個就是讀書,因為讀書最快最方便。但是書是死的,是單向交流,我們去讀它,只是單純的輸入,互相之間沒有互動,而交友重在互動,能夠實時地指出來。

這也就像我們去參加訓練營,不管是什麽訓練營,都有壹個特點,那就是有互動、有點評、有交流,能夠指出來。比如說寫字,妳寫的哪個地方不到位,有人給妳指出來妳就知道,妳得改正。

否則的話寫了半天,自己以為對了,其實不對,那就壞了。

大家可能就會說,老是批評朋友,不怕把朋友得罪了嗎?這裏面要分情況,分什麽情況呢?

第壹,妳是不是善意的批評?

如果說妳是惡意的指責,那對方當然不願意。

我們要受到惡意指責也不願意,這就是發心。

第二,方式要正確。

用合理的方式去規勸他,這壹點也要註意。這兩條要做到了,既註重方式也註重方法,還有好的發心,再給妳做規勸,妳依然不理解我,認為我多事,那麽說明什麽呀?說明我交錯朋友了。

那麽善意的對待妳,妳都不能接受,我們還交什麽朋友啊?

那不是朋友怎麽辦啊?那就疏遠或者絕交啊!

道不同不相為謀,不能做好朋友,我們可以疏遠壹點,看著對方實在不願意接受,咱也不多操這個心。

這個關系是可以可近可遠的,是互動的,我說妳聽,能改,我下次就多說壹點。

妳要是更高興,我們可以更進壹步,關系越來越近,否則那就越來越遠,也沒關系啊。做普通朋友就可以,也沒有問題。

問題是我們要真正想交好朋友,還是需要多壹點真誠,能夠給對方提供壹些幫助。

再接下來說壹下兄弟,為什麽說兄弟怡怡如也呢?就是因為兄弟和朋友不壹樣。

朋友是我們自己去交的,可交可不交,但是兄弟是沒法選擇的。

妳有幾個兄弟,有幾個姊妹兒,妳說了不算,那是家庭、父母的事兒。

朋友之間如果說交惡了,可以絕交。絕交以後該幹嘛幹嘛,就相當於從來沒有來過,但是兄弟不壹樣,兄弟是不可以疏離的。

想壹想,為什麽儒家思想裏面壹直強調兄友弟恭呢?

其實就是說兄弟之間壹定要互相尊敬,弟弟要恭敬哥哥、尊重哥哥,而哥哥要有當大哥的這種氣量,要多關護弟弟、關愛弟弟,當然姐妹也是如此了,這樣的話兄弟之間才能夠和睦相處。

朋友?商義,就是朋友之間就看合不合適,應不應該。那兄弟之間尚恩,就是互相之間那種恩愛,有什麽事互相擔著。

兄弟倆或者姊妹幾個,就有性格強的,有性格弱的,性格弱的在外邊被人欺負了,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道理,其他兄弟姐妹就會幫他出個氣,先讓自己的兄弟不受欺負,這就是恩了。

如果說是自己的兄弟錯了,回到家關起門來再批評,那是咱自己的事,但對外要壹致,要團結。

別人就能看出來這兄弟不好欺負,他弱,但他姐姐強,他哥哥強或者他弟弟強。

朋友以義和,兄弟以恩和。?

朋友是性格追求相近,就是道同為謀,道不同不相為謀。

而兄弟呢,不壹樣,因為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嘛!性格脾氣都不壹樣!

兄弟之間,如果妳去切切偲偲,去懇切地要求他,往往會出問題。

我們壹般都會認為我的弟弟、我的哥哥我應該多多規勸他,但往往妳會發現,妳不規勸還好,妳壹規勸,反而更容易出問題,會影響兄弟感情。反而應該怎麽辦呢?反而應該多關愛,多關心他,多愛護他。

但當他真正對妳依賴,把妳當朋友來相處的時候,就好辦了。這個時候再規勸他,就容易得多。

在這裏說壹下孟子,孟子說的更徹底,說是不僅兄弟之間,不要互相要求,過於苛責自己的弟弟妹妹或者哥哥姐姐,包括父母也不要要求我兒子。

孟子說: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則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

就是說古代的人,易子而教,妳給我的兒子當師傅,我跟妳的兒子當師傅。那為什麽不自己教呢?因為自己教有弊端。因為妳太在乎了嘛,妳太想讓他好了,因此恨不得把所有都壹股腦地教給他。妳教給他那麽多,他真的能那麽快消化吸收嗎?

他要是達不到妳的要求,妳就會生氣,就會動怒,而動怒則會做出過火的行為,因為被情緒控制了,這個時候對方感到的是傷害。

而受到傷害了,他就很難專註於學習了,反而會自責。妳看我在父母眼裏什麽都不是,我太無能了,太無用了。而當他有這種心思的時候,妳會發現,其實就很難進步了。

往往父母既是孩子最親近的人,也是最容易讓孩子蒙受心靈傷害的人。

很多人都有童年陰影,其實就是因為父母過於苛責自己了。或者打罵,或者批評。

因為父母光想妳好,覺得妳好是應該的,妳不好就要給妳指出來,讓妳更好。結果我們自己感受到的是我不好,我無能,所以越來越自卑。

這種情況有沒有啊?是有的。

再引申壹下,不僅兄弟之間不責善,父子之間不責善,那夫妻之間更不能責善,那更加傷感情。

我們可以對照壹下自己,往往在外面沒有能夠相互責善批評的朋友,而小時候被父母責善,壓力蓄積很深,長大後就發在自己的兄弟姐妹、丈夫或者妻子身上,老想改造自己的兄弟姐妹,尤其是改造自己的丈夫或者妻子,那麽妳會發現什麽?

兄弟、妻子的關系越來越難處,妳想改造它,結果發現妳很累,他也很累。妳很累的是恨鐵不成鋼,妳要為他好,他就是不好,很失望,很傷心。而對方感受到的是被控制,得不到尊重。

而兩個人在壹起要的是恩恩愛愛、互相推崇、互相勉勵,給壹些溫暖和幫助。而至於到底需要做什麽?當妳足夠關愛他的時候,那麽他會做他該做的事情呢,比如說去學習,比如說交友,比如說是各種事情,其實他是有能力的。

有些話不跟我們說,有些事不該我們做,我們要做的就是,對兄弟或者說親人,由於這種整天在壹起相處的關系,各位要把它處好。

所以總結結論,就是相互改造,是朋友的責任。

比如說我們這裏的戰友,我有問題妳就幫我指出來,我會感到很開心。

比如妳有什麽小缺點,或者什麽之類的,我也幫妳指出來,妳也會很高興。

相互改造卻是家庭的毒藥,家庭成員之間試圖相互改造,是人生最大的不幸。

希望通過這壹節的章的學習,希望大家明白,朋友和兄弟的相處之道它是不壹樣的。

知道才能做到,做到就會更加知道,知行合壹,我們的思想境界和水平就會得到更大的提升,上壹個新臺階。

好啦,七點了,時間也到了,這壹章也就講到這裏了,感謝大家的聆聽。

明天早晨六點半,我們來繼續學習下壹章。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這裏面會談到打仗作戰。為什麽呢?我們明天壹起好好學習與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