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怎麽改變聖母性格

怎麽改變聖母性格

如何走出聖母型人格的牢籠?

作者雅基·馬森表示,改變聖母型人格,不是壹件簡單的事兒,也不是壹朝壹夕的事兒。我們的思維模式,情感模式及行為模式,通常已經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固化。

要改變這種情況,就要從邁向可控的壹小步做起。每次只邁壹小步,心裏想著,我們是在勇敢地為自己做壹次克服恐懼的努力。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學會更多的說“不”。

1.畫“責任餅圖”。

這個練習能夠幫助我們從另壹個角度來看待,那些自童年早期便無怨無悔地秉承到現在的無效觀念。比如,老大就要照顧弟弟妹妹、凡事要堅強等。

第壹步,在壹張紙上畫壹個圓,然後想壹想妳人生中的某個重要問題,可以是讓妳覺得自己負有責任的事,或者是妳覺得自己做得不夠而感到愧疚的事。

第二步,把問題寫下來,然後問問妳自己:誰才是真正應該對此負責的人?

第三步,把餅圖分成若幹小塊,在每個小塊上寫上其主人的名字。註意,做這個練習時要不假思索,讓自己下意識地袒露真相,不受原來那些“應該做什麽”的思維左右。

例如,誰應該去照顧孩子?首先孩子已經6歲,可以簡單照顧自己,算壹份。其他的幾小塊可以分成四等分:包括我們自己在內的幾個家庭成員。這時我們就可以清醒的認識到,做這件事自己並不是唯壹的責任人,壹旦哪壹天沒有全天候待命,也不必自責。

2.把“應該”變成“可以”。

這個理論源自亞倫·貝克的“認知行為療法”,貝克認為,有問題的情緒狀態部分是由無用的思維模式引起的,尤其是死板的個人規則。

要想打破這些規則,就要打破“非是即非”或者是兩極化的思維。比如,我應該先洗碗。就可以改成:我可以先洗碗。

這樣壹來,就立刻多了壹點點選擇性。讓我們知道,洗碗並不是壹件必須的事情,而是可以選擇的。壹旦用了”可以”這個詞,就聽起來輕松多了,自己的神經也可以不用壹直緊繃著,更不必因為沒有去做某件事而感到自責。

“應該”是沒完沒了的,而且覆蓋範圍很廣,從很多妳人生”應該”完成的任務,如“我應該結婚”“我應該成功”等,到很多看似不重要的瑣事,如”我應該常常鍛煉”,或者“我應該每天喝八杯水”。

妳可以把這些當做妳人生的指南,這完全沒有問題。但是,當它們變成死板的教條時,它們就有可能變成壹個牢籠,妳會覺得自己被困住了。

3.學會客氣地拒絕。

對於大多數“聖母”來說,拒絕別人是壹件尤其困難的事。

雅基·馬森表示,這是因為壹種恐懼的反應已經根深蒂固,讓我們害怕說“不”,所以我們會盡量避免說“不”,也因此缺乏說不的經驗,並產生了壹種害怕的連鎖心理反應。

她推薦BEAR四步法,這壹技巧的原理是駕馭呼吸的力量,讓它幫助我們平息突如其來的恐懼感。

B表示呼吸,E表示贊揚,A表示接受,R表示尊重。

當我們發現自己在進行壹段艱難的對話或面對難以處理的事情時,就可以使用BEAR四步法。

比如,同事想約妳下班後喝兩杯,但是妳不太想去。這時就可以調整呼吸(B),接著想壹些贊美之詞(E):

“特別感謝妳的美意,這個時候能想到我(A),但是我今天特別累,想早點回家休息(R)。”

最後請謹記:別不好意思拒絕別人,因為那些好意思為難妳的人,都不是什麽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