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從“使用與滿足”視角解析“微博熱”現象]使用與滿足理論名詞解釋

[從“使用與滿足”視角解析“微博熱”現象]使用與滿足理論名詞解釋

摘 要隨著互聯網絡技術的不斷創新與發展,微博用戶數量日漸增多,其成為重要的信息發布渠道與情感交流平臺。本文試圖在傳播學“使用與滿足”理論框架下,分析“微博熱”現象的具體原因以及媒體特性對受眾心理需求的滿足,探討微博所能實現的社會功能,以期給從業者以借鑒,更好地發揮微博這壹新興媒體的價值。

關鍵詞使用與滿足;微博;受眾需求

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簡稱,是壹個基於用戶關系的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平臺,用戶可以通過WEB、WAP以及各種客戶端組建個人社區,以140字以內的文字發布信息,並實現即時分享。截至2010年1月份,微博在全球已經擁有7500萬註冊用戶。不僅搜狐、騰訊、網易等門戶網站相繼推出微博,新華網、人民網、鳳凰網以及和訊財經等多家媒體網站也推出微博。2010年被稱作“中國微博崛起年”,其影響力日趨擴大,成為這壹年網絡世界最引人註目的現象。而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2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2011年下半年,我國微博用戶數量半年增幅高達208.9%。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預測,2012年年底,中國互聯網微博用戶數量將達2.8億;2013年年底,用戶數量將達4.6億,國內微博市場將進入成熟期。

在不同類型媒體並存的時代,受眾擁有多元化的選擇,他們掌握充分的主動性去選擇所需媒介,而在激烈的媒體競爭面前,微博用戶不僅在數量上飛速增長而且使用習慣上也呈現穩定。可見,微博逐漸成為了當代社會人們發布信息的壹個重要平臺,標誌著個人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那麽,究竟是什麽原因使微博得到公眾的普遍認可,較之於其他媒體,它在哪些方面更符合公眾的需求,其媒體特性具有怎樣的優勢,使用與滿足理論往往是對於新媒體的用途和使用狀況研究中最先使用的理論框架。因此,始於20世紀40年代的使用與滿足的理論可以提供思考視角。使用與滿足理論把受眾看作是有著特定需求的個人,把受眾使用大眾傳播媒介的活動看作是基於特定需要的行為,受眾接觸媒介是為了滿足他們特定的需求[1]。可見,“微博熱”現象正說明這壹媒體更能夠滿足當前的受眾需求,微博對受眾心理需求的滿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壹、即時的信息發布方式滿足認知需要

人類生存發展的前提之壹在於了解和認知外部環境,獲取信息是生存的根本需要。基於互聯網技術的微博能夠更及時的發布信息,也可使公眾參與其中充當傳播者的角色。Twitter的發明者傑克·多爾西曾這樣評價微博:“它的氛圍感更強,妳基本上是在壹堵墻上塗寫,如果誰想看,就可以看到。”140個字符的限制縮短了信息發布和閱讀所需的時間,能讓人最快了解到所需信息,其及時性、便捷性取勝,可以在任何時間發布海量信息,能讓人在最短的時間裏了解到所關註的信息,為人們獲取外部信息提供了極為便捷的通道,這恰好滿足了受眾渴望及時了解社會動態的心理。同時,微博用戶可以利用手機等自媒體隨時隨地完成信息的發布和反饋,這也使人際傳播優勢在這壹媒體上得到了更好地發揮。

公眾可以在事件發生的現場第壹時間通過微博發布信息,隨後通過用戶間的轉發會進壹步擴大信息的發布範圍,實現用戶參與信息發布的需求。而由用戶自己參與收集、發布的信息往往與公眾關系更為密切,更能以平民化的視角,滿足廣大用戶的認知需求。

二、簡捷的信息更新機制滿足社交需要

由於微博可采用自主添加的功能來確定好友關系,每個人都可以通過添加關註的方式來構建社交圈,這個圈子裏既可以添加熟悉的好友,也可以添有***同興趣的網友,同時還可通過參加與微博上的公***話題討論來結識更多誌同道合的朋友。因此,微博提供了新型的社交空間,在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中,公眾可以用極短時間和極少字符去及時更新生活動態,即時***享信息的方式會幫助用戶在被他人了解、及時互動交流的同時,也能夠最快掌握他人的生活動態並隨時開展互動交流,這就會突破社會交往所需要的時空限制,增進交往雙方的彼此了解和交流。而網絡的虛擬性和距離感也會減少現實溝通的障礙,微博提供的互相“關註”功能已成為越來越多公眾在網絡空間裏建立和維系社交關系的重要手段。

三、公開的話語平臺滿足自我實現需要

較之於傳統媒體,微博為公眾提供了更為開放便捷的話語平臺,這使得越來越多的公眾掌握了話語權。微博同傳統媒介相比,在言論上降低了門檻,面對社會公***事件,每個人都可能是信息的采集者和傳播者,人人都能成為“新聞播報員”,這種受到較少限制的新聞傳播無疑強化了受眾的主體地位。在開放的網絡環境中,公眾可能因及時提供信息、見解獨到而得到其他用戶的支持和關註。尤其是在壹些突發事件面前,每個公眾都有可能因為第壹時間發布信息而成為被關註的焦點,言論會得到其他用戶的廣泛關註和轉發。另外,媒體上會提示用戶所關註的用戶數以及所擁有的“粉絲”數,公眾在自己采集制作信息、發布內容的過程中,往往能獲得其他用戶的關註和評論,擁有更多固定關註自己動態的“粉絲”。當傳播者得到的關註度越高、粉絲數量越多,其發布的信息就越有可能被放在更顯著的位置,獲得更多的人氣,這會使傳播者感覺到網絡的“虛擬權力”,這種“虛擬權力”無疑使參與者獲得極大的被尊重感和認同感,滿足其自我實現的需求。

四、即時通訊功能滿足宣泄情緒需要

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使公眾壓力劇增,虛擬的網絡為公眾提供排解壓力、宣泄情緒的壹個安全平臺,基於虛擬空間的語言表達更為直接,比現實世界的情緒宣泄更為通暢。因為發布內容受字符數的限制,用戶的信息發布也越來越即時,公眾可以隨時隨地表達自我、抒發情緒,因此較之於需要花費更多時間、精力的傳統博客,微博更便於公眾快速、直接地表達某壹刻的想法和情緒。微博上的語言表達往往因為網絡的虛擬性而減少了公眾的顧慮,因為不直接面對對方,人們更易於直接表達真實的感覺。這種意識的超越讓人擁有跳脫現實的輕松感,語言表達也更自由、自我,而微博制作內容與信息發布同步更新特點,也便於在信息發布的同時,立刻得到回饋,情感交流更為及時、有效。可見,即時通訊功能有助於公眾隨時將所見所聞表達,並很快得到好友的關註與交流,情緒得到即時宣泄。作為社交平臺,微博無疑在幫助公眾自我放松、轉移現實壓力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參考文獻:

[1]李正良.傳播學原理[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

[2]劉興亮.微博的傳播機制與未來發展思考[J].今傳媒,2010(01).

[3]葛文君,李丹丹.微博與傳統博客的比較[J].新聞與寫作,2010(02).

[4]喻國明.微博價值:核心功能、延伸功能與附加功能[J].新聞與寫作,2010(01).

[5]許卓.微博客的傳播優勢及發展前景探析[J].今傳媒,2010(1).

作者簡介:許培瑾(1983—),女,陜西西安人,文學碩士,西安培華學院文法學院新聞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