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館可以泛指任何跨國商貿活動中的中方展廳,包括每壹屆世博會,只要有中方參加,就會有中國國家館。[1]建築構造
中國館位於世博園區南北、東西軸線交匯處的核心地段,東接雲臺路,南鄰南環路,北靠北環路,西依上南路,軌道8號線在基中國國家館地西南角地下穿過。中國館由國家館、地區館和港澳臺館三個部分組成。國家館高63米,架空層高33米,架空平臺高9米,上部最大邊長為138米乘138米,下部四個立柱外邊距離70.2 米,建築面積約為2.7萬平方米。地區館高13米,建築面積約4.5萬平方米,港澳臺館建築面積約3000平方米。地區館和港澳臺館將為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及港澳臺地區提供展覽場所,展示中國多民族的風采及城市變遷。中國館將向世界展現中國的形象,讓世界更直觀地了解中國。兩個展館可以同時寬松地容納7000名觀眾。
中國國家館大事記
07年12月18日 開工建設
07年4月25日 項目建築方案公開征集
08年1月30日 展示設計方案答疑會
09年5月 中國館亮起“中國紅”
09年6月23日 中國館正式通電設計理念
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主體構思
中國館建築外觀以“東方之冠”的構思主題,表達中國文化的精神與氣質。國家館居中升起、層疊出挑,成為凝聚中國元素、象征中國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體——東方之冠;地區館水平展開,以舒展的平臺基座的形態映襯國家館,成為開放、柔性、親民、層次豐富的城市廣場;二者互為對仗、互相補充,***同組成表達盛世大國主題的統壹整體。國家館、地區館功能上下分區、造型主從配合,形成獨壹無二的標誌性建築群體。
除國家館的“鬥冠”造型整合了中國傳統建築文化要素外,地區館的設計也極富中國氣韻,借鑒了很多中國古代傳統元素。地區館以“疊篆文字”傳達出中華人文歷史地理信息。在地區館最外側的環廊立面上,將用疊篆文字印出中國傳統朝代名稱的34 字,象征中華歷史文化源遠流長;而環廊中供參觀者停留休憩的設施表面,將鐫刻各省、市、區名稱34字,象征中國地大物博,各地團結***同進取。
技術特點
中國館的設計引入了最先進的科技成果,使它符合環保節能的理念。四根立柱下面的大廳是東西南北皆可通風的空間,在四季分明的上海,無論展會期間各種氣候如約而至,讓觀眾都能感到有壹股股與人體相宜的氣流在撫摸自己的肌膚。外墻材料為無放射、無汙染的綠色產品,比如所有的門窗都采用LOM-E玻璃,不僅反射熱量,降低能耗,還可能會噴塗壹種塗料,將陽光轉化為電能並儲存起來,為建築外墻照明提供能量。地區館平臺上厚達1.5米的覆土層,可為展館節省10%以上的能耗。國家館頂上的觀景臺也可能引進最先進的太陽能薄膜,儲藏陽光並轉化為電能。頂層還有雨水收集系統,雨水凈化用於沖洗衛生間和車輛。主體建築的挑出層,構成了自遮陽體型,已經為下層空間遮陰節能了。所有管線甚至地鐵通風口都被巧妙地隱藏在建築體內。象征意義
中國館運用立體構成手法對傳統元素進行開創性的演繹,它的建築語言簡練而直率,傳統建築構件的繁復度大大降低。直線條構成了平衡與穩重,四柱之中的空間感增加了通透。挑空33米形成的巨大空間,增加了建築的通透感和公***性、開放性,與廣場的聯接又增強了它的平民化。層層疊加、向上展開的倒金字塔型有壹種振翅飛翔、禦風而上的動感,使這個建築具有很強的標誌性和不同凡響的外觀,並予人超時空的想象。它的立面也是很豐富的,多層次的,也為光與影的變化、與大自然的對話留下了足夠的空間。
在外觀上,它通體披壹層鮮亮的紅色,予人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在廣闊的園區裏非常醒目,遠遠望去,它有壹種堅固而空靈的雕塑感。外墻參照了故宮外墻的顏色。上層建築的貼面可以是輕質金屬,也可以是輕質陶瓷。柱子是鋼筋水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