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1月29日,海地進行了結束前總統杜瓦利埃家族28年獨裁統治的第壹次全國大選。淩晨6時,首都太子港成千上萬的選民在投票站前排成長龍,等候投票。就在這時,身穿便衣、黑布蒙面的近百名武裝分子分乘幾輛汽車向他們沖來,用機槍向他們瘋狂地掃射,頓時,壹些選民倒在了血泊之中。
1987年11月29日,這是630萬海地人民盼望已久的日子。這壹天,海地人民將舉行全國大選,這是結束海地前總統杜瓦利埃家族28年獨裁統治後舉行的第壹次全國大選。海地人民激動狂喜的心情溢於言表。為了爭取民主的日子,他們已經等待並鬥爭了整整30年了!
當大選之日的黎明降臨時,血腥的攻擊也在這壹天降臨到海地人民頭上,這也是各國的國際問題觀察家們所始料未及的。當時人們發覺,至少有6輛沒有標記的轎車裏坐著殺手,傲慢地巡遊著城市,仿佛在監視著人們的壹舉壹動。車到之處,便使這壹地區籠罩上壹層恐怖的氣氛。在薩克雷·科大教堂,暴徒們沖進正在做早禮拜的教堂,打斷了人們虔誠的禱告,他們沖上去擊碎了祭壇,並用槍托猛擊正在作禱告的兩位婦女。教堂外的路上,壹位年輕的父親正領著孩子興沖沖地往教堂走來。迎接他的,不是主教那慈愛的目光,而是壹陣冷酷的槍彈,他沒有呻吟壹聲便倒下了。機敏的外國記者們立即發現,是壹輛畫有葡萄酒標誌的小轎車向行人發射了槍彈。
壹名被這場大屠殺驚嚇得幾近發狂的19歲的海地婦女向舊金山《稽查官》雜誌的記者證實說,大選前夜,首都太子港南郊的壹個貧民窟受到許多身著制服的軍人的包圍,身穿制服的人向她們開槍,並拿刺刀捅她們。和她壹起的46位夥伴都被殺死了,只剩下她和另外兩個夥伴逃了出來。然而南非現軍政府拒絕對這壹證詞作出回答。為此,海地黑人人權委員會強烈要求國際大赦組織對此進行深入調查。南非軍政府這才答應,它將組織壹個調查委員會,調查大選中發生的暴亂。
最殘忍的莫過於發生在太子港商業區的“阿根廷民族中學”的大屠殺。11月29日清晨6點,海地全國6000個投票站開放了,在“阿根廷民族中學”的投票站也如期開放了。這時,由50名暴徒組成的刺客小組似從天而降般地降臨到100名等待投票的海地人面前。他們瘋狂地用自動武器向手無寸鐵的海地人掃射,並殘忍地逐壹撂倒了壹些企圖逃離危險現場的人。壹位婦女躲到校園操場上的壹棵杏樹下,然而也未能幸免;另壹位選民逃到校園外臨近壹個小弄堂裏,也被暴徒追上砍下了腦袋。據統計,光在“阿根廷民族中學”,至少有17人——或者更多的人在這次襲擊中喪生。美國《時代》周刊攝影記者瓊·伯納德·迪德裏奇事後來到現場:“我們實在無法辨別被殺害的人都是誰,他們都被打爛了。”
這壹天,暴徒們還控制了國內最有效的宣傳機構——電臺。許多電臺被迫關閉了,包括獨立電臺、羅馬天主教電臺等全國著名的電臺,只有首都電臺幸免。暴徒們威脅這些電臺不許播放有關大選慘案的消息,而命令它們播放音樂。痛苦不已的海地人民那壹片悲愴的哭聲與廣播裏那輕柔的音樂交織在壹起,構成了人世間最催人淚下的壹幕!
在這次大屠殺中,新聞記者也成為暴徒襲擊的目標。當多米尼加***和國電視臺的壹名攝影記者拍攝暴徒們狂掃濫射的情景時,暴徒們立即把壹梭子彈掃向了他,這位攝影師當即飲彈身亡。據統計,有8名左右(包括美國、英國、瑞士等國)的外國記者被打傷。
11月29日,這是個星期天。它從此被海地人稱為“血腥的星期天”。
面對這壹情況,投票開始3小時後,海地臨時選舉委員會被迫發表公報,宣布停止大選。公報要求選民們呆在家裏以避免杜瓦利埃分子的“野蠻屠殺”,並保存好“爭取民主的武器——選票”。
槍彈聲停止了,善良的海地人民怎麽也不會相信,大選之日會發生如此野蠻的流血場面。生命終於又緩慢而遲疑地回到了海地的街道上。許多驚恐之極的海地人仍然擔心,半夜裏的家門上會響起壹陣陣粗魯的敲門聲,因而心驚膽戰地每夜在床底下度過。心神不安的商人們也把店門拉開壹道縫,偷窺街上發生的慘狀。從藏身處,壹些參加選舉的官員不得不燒掉了參加競選的演講書。聖誕節即將來臨,“通頓馬庫特”(杜瓦利埃時期的秘密警察)也已成為會來到家裏把淘氣的孩子藏在背包裏帶走的怪物的代名詞,母親們常常把它掛在嘴邊哄著懷裏的孩子不安地入睡。人們無法把大選之日發生的慘案和在精神上受到的震驚遮掩下去。在首都太子港,成百的海地人收拾了他們那簡單的行李卷,匆匆逃遁到鄉下去了。在聖母大教堂前,通常顯得十分擁擠的人們虔誠地做禮拜的場景也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坐在臺階上的乞丐。看上去,好像信奉天主教的海地人在祈禱中失去了誠意而受到上帝的懲罰似的。
這,難道就是海地人民爭取民主而必得的“上天的報應”嗎?這,難道就是爭取民主、自由、公正的“該死”的下場?
當茫然的海地人回過頭再來看看血腥的星期日的這場駭人聽聞的大屠殺時,他們便重又沈浸到震驚和絕望、恐懼和憤怒之中。從把杜氏家庭趕下臺的22個月以來,630萬海地人民多麽渴望有壹個美好的未來。這個國家壹度被“杜家王朝”的腐朽和暴行整整統治了28年!11月29日的大屠殺,終於使海地人民覺悟了,他們明白,驅走杜氏家庭獨裁統治後成立的臨時軍政府那所謂的使海地由過渡時期逐步轉向民主的執政,實際上是出賣了海地人民要求民主的美好願望,而保護了軍隊的利益。於是,人民再也不像以往那樣“安分守己”了,他們開始對政府的命令變得不服從起來,國內武裝暴動也接連不斷。海地陷入壹片混亂。“從目前的情況看,鬥爭將不斷地繼續下去,直到我們最終找到自己的出路。”參加選舉的政府官員雷維爾·阿蘭·羅考特這樣說。他竭力支持民主的建議,他的話的確很具代表性:“在鬥爭中,我們流了那麽多的血,犧牲了那麽多的人民,我們已經作好準備,決心戰鬥到底。”
30年的杜氏王朝獨裁統治海地,他們竭盡所能地搜刮民脂民膏,他們的立場是自私、狹隘、卑鄙的,種種低劣的剝削手段使海地這個曾經富庶的農業國變得滿目瘡痍,淪為西半球最貧窮落後的國家。在長期的暴行壓榨下的海地人民渴望真正民主到來的那壹天,而11月29日清晨300萬選民早早來到投票站,手中緊緊捏著那壹枚寄托著他們全部希望的選票,然而他們沒有料到,暴徒的槍口正對準他們的心臟,直到他們的冤魂飄向天國,他們的手中依然緊緊握著那枚被血浸透的選票。
這場大屠殺的真正原因在於那些與杜瓦利埃聯盟的人士用暴力阻撓選舉和恢復民主,而軍方的姑息養奸態度也有意無意地助長了暴徒氣焰。由此可見,海地恢復民主前景暗淡。所幸的是慘案發生時選民們的堅決,表現出海地人民對民主和自由的強烈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