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化、糧棉作物的面積、長勢、災害與產量。由於信息技術的
發展,“3S”技術( 遙感技術, 地理信息系統, 全球定位系統) 已
應用於國家和全球尺度的農情監測。
1、自然災害監測。在G IS 技術支持下, 可實現對遙感獲取
的災情信息與地面現實信息的有機結合, 進行幹旱、洪澇、森
林災情、雪災、水土侵蝕、病蟲害等方面的動態監測。由於遙
感與地理信息技術能及時準確地獲取有關信息, 已廣泛應用
於信息采集和信息處理, 實現災前預警、災情監控、災後評
估。目前我國主要用於洪災、作物病蟲災害、旱災、土地荒蕪
沙化監測、森林火災等。
2、農業估產及生長動態監測。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
應用主要在四個方面, 即作物生長模擬模型、農業專家系統、
農業生產實時控制系統及作物遙感估產。作物生長模擬是利
用專業知識和數學模型, 通過計算機分析模擬作物生長過
程, 協助解決多樣化和不確定問題, 作物估產(含生長勢監測)
歷來就是人們十分關註的農業情報。美國於1975- 1979 年完
成了大面積作物清查試驗(LA C I 計劃), 並在國內推行以
Landsat的T M 資料為基礎的面積框圖抽樣遙感估產取得成
功。我國於1983- 1985 年就應用Landsat資料進行了小麥遙
感綜合測產研究。專家系統是以知識為基礎, 在特定問題領
域內能像人類專家那樣解決復雜現實問題的計算機系統。我
國自80 年代開始, 已研制出近40 種專家系統, 如砂礓黑土小
麥施肥專家系統, 水稻主要病蟲害診治專家系統, 小麥、玉
米、桑蠶品種選育專家系統, 農業氣象專家系統等。農業生產
實時控制系統主要用於灌溉, 耕耘作業, 果實收獲, 畜牧生產
過程自動控制, 農產品加工自動化控制及農業生產工廠化。
我國還利用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技術, 研制出耕地變化監測
系統, 棉花種植面積遙感調查系統, 作物產量氣候分析預報
系統, 作物短、中、長期預報模型, 小麥、水稻遙感估產信息系
統等。這些成果的實用化將極大地推動我國農業生產管理的
現代化、信息化。
3、農業環境監測。隨著人口的增長, 人類對資源的掠奪式
的開發, 造成了嚴重的環境問題, 影響了農業生產。信息技術
快速查清各類農業資源及其分布, 了解和掌握環境狀況; 對
有限的農業資源及環境變化進行有效監測; 預測各種措施對
農業資源及環境帶來的可能影響, 實現資源合理開發利用,
保護生態環境。
(二)農產品質量檢測。我國加入W T O 後, 農產品面臨著
國際化競爭, 農產品能否進入國際市場, 取決於產品品質的
好壞, 因此, 農產品品質的檢測就顯得非常重要。1995 年美國
成功研制出M erling 高速高頻計算機視覺水果分級系統, 用
於蘋果、梨、桃等的水果的分等定級和品質監測。我國農業工
作者為了提高農產品質量, 應用現代信息技術致力於產品品
質檢測系統的研究, 這些系統的研究與應用能夠及時地檢測
產品品質質量指標, 分析模擬品質好壞。生產者根據這些信
息及時地控制或調整化學肥料和農藥的施用, 避免化肥和農
藥的不必要施用而造成在產品中的殘留, 影響產品品質。
(三)農地分等和土壤養分管理。農用地分等定級是對決
定土壤生產力的內在屬性和影響土壤生產力的外部環境條
件進行綜合評價, 用量化指標確定土地質量等級, 為制定有
關農業政策、綜合治理中、低土壤, 建立高產穩產田、促進農
業持續、穩定和協調發展提供依據。G IS 強大的空間數據分析
處理能力和制圖功能為完成農用地分等提供了技術支持。
(四)在管理和經營決策中的應用。我國正在抓緊建設國
家公用數字通信網, 國家公用經濟信息基幹通信網等國家信
息國道的建設, 全面實施" 金" 字工程。國家農業信息網絡已
具規模, 信息扶貧致富工程正在實施, 農業部自1994 年開始,
在中國農業信息網的基礎上, 逐步開發農產品產銷信息系統
網絡, 這些網絡的建成將改變我國農業信息服務體系的環
境, 有利於各級政府部門對農業發展的宏觀決策指導, 提高
辦公自動化水平, 快速準確向農村、農戶提供全方位的信息
服務。農戶只要有壹臺微機終端, 通過網絡就能夠及時獲得
農業法規、農業政策、市場行情、產品銷售等信息, 合理地進
行農資購置與產品銷售, 促進農村市場繁榮和經濟增長。
(五)在農業研究及技術推廣中的應用。我國已建成農業
科研項目計算機管理系統( A R IC M S) , 中國農業文獻數據庫,
中國農業科技成果庫, 中國農業研究項目數據庫, 農業實用
技術數據庫等, 同時還引進了世界上幾個最主要的農業數據
庫, 目前, 全世界建立了4 個大型的農業信息數據庫, 即聯合
國糧農組織的農業數據庫(A G R IS)、國際食物信息數據庫(IFIS)
、美國農業部農業聯機存取數據庫(A G R IC O LA )、國際農
業與生物科學中心數據庫(C A B I)。我國除引進以上世界大型
數據庫外, 自己建立了數十個農林數據庫。這些數據庫的運
行和服務都取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為農業生產提供了
大量農業信息資源和科學技術, 推動了生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