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淺談爭創馳名商標的意義

淺談爭創馳名商標的意義

(壹)爭創馳名商標是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市場經濟的本質是通過價值規律來調整壹切經濟關系。就是通過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來配置資源,來篩選任何進入市場的產品或企業。所以,在市場經濟中,優勝劣汰是其客觀規律,是不以任何企業經營者的意誌為轉移的。任何企業經營者要想在市場經濟中站穩腳跟,只有研究如何適應法律,才能生存和發展。爭創馳名商標是為了提高產品質量、市場占有率、市場覆蓋率、企業文化、企業形象、企業信譽、售後服務等。爭取成功的過程是壹個提升的過程,也是壹個優化的過程,更是壹個擊敗其他競爭對手,在同行業中脫穎而出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爭創馳名商標是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規律,謀求企業生存發展的必由之路。

我們知道,經濟全球化是經濟發展的另壹個客觀規律。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更加緊密,中國市場已經成為壹個全球市場。中國的企業必須面對這壹現實,從全球戰略的角度制定自己的生存和發展戰略。1999年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指出,21世紀的世界經濟將是世界經濟版圖被知名品牌瓜分的世紀。有數據顯示,雖然國際市場上的知名品牌比例不到3%,但卻擁有高達40%的市場份額。銷售額超過50%。中國任何壹個企業經營者,要想在今天的市場上占有壹席之地,或者謀求更大的發展,就必須戰略性地利用商標做大做強。如果說商標是企業或產品進入市場的名片,那麽著名商標或馳名商標就相當於名片上加了壹個頭銜。在如今的名片市場上,著名商標或馳名商標的稱號不是可有可無,而是不可或缺。

(2)爭創馳名商標是擴大企業知名度的重要途徑。在市場經濟中,影響企業知名度的因素很多。有企業生產的產品質量,有企業的社會聲譽等等,但是必須承認,打造品牌,培育商標是擴大企業知名度的重要途徑。就我國現狀而言,馳名商標和著名商標的群體效應是有目共睹、普遍認可的。馳名商標和擁有馳名商標的產品不僅代表了產品的質量、銷量和信譽,也反映了生產該產品的企業的領先地位和規模。借助馳名商標和馳名商標,可以擴大企業的社會影響力和信譽度,從而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縱觀中國企業發展史,企業興衰的例子數不勝數,反復證明了這樣壹個道理:商標、企業知名度、市場競爭力、企業規模、企業效益之間存在著內在的必然聯系,它們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培育好商標,擴大企業知名度,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增加企業規模和效益。這是壹個良性的發展鏈。如承德甘龍酒業有限公司在1995註冊了“半程”商標,並在1999被認定為河北省著名商標。近年來,“半程”牌白酒暢銷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東、山西等主要市場。品牌帶來利益。企業依托半程商標不斷做大做強,銷售收入1999 6517000元,利稅1509萬元;2005年銷售收入2.5億元,利稅0.85億元。

(3)爭創馳名商標能給企業帶來無形資產或增加產品附加值。改革開放多年以來,企業中開展了各種評選活動。這些評選活動在不同時期、不同程度上對企業的發展起到了壹定的作用。但是,即使評選水平再高,評選時間再長,也只能代表企業的榮譽,而不能構成知識產權和無形資產,而商標的培育則不是。商標屬於知識產權,有價值。培育壹個好的商標,不僅可以證明企業在同行業中的地位,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同時也可以成為企業資產。因此,雖然商標的培育需要大量的經濟投入,但商標壹旦馳名,會給投資者帶來高額回報,是企業的無形資產和永久財富。露露集團擁有的“露露”商標於1992年被認定為河北省著名商標,於1999年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產量從20世紀90年代初的幾百噸增加到40萬噸。2005年實現銷售收入654.38+0.2億元,利稅654.38+0.46.28萬元,比654.38+0.999增長30%。“露露”商標,2002年經有關部門評估,價值26.05億元。2004年和2005年,它進入了世界品牌實驗室發布的中國500個最有價值品牌的名單。

相反,沒有自己的品牌,好產品賣不出好價錢的事情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比如圍場縣新博鄉二道河子村種植胡蘿蔔。它們裏裏外外都是紅色的,味道很好。它們已經種植和出口十年了。產品主要出口日本和東南亞。但由於種種原因,他們並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胡蘿蔔收割、加工、包裝後,貼上壽光、菏澤、甘肅、北京等地經銷商的標簽,當地農民出口到0.9元。

(四)爭創馳名商標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任何壹個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會形成代表企業精神的企業文化,或者換句話說,企業文化是企業精神和靈魂的外在表現,那麽商標就是企業文化的載體之壹。品牌反映了企業的實力,代表了產品的質量,也是企業文化的濃縮。企業選擇商標、培育商標、實施商標戰略,自然形成了獨特的以商標為核心的企業文化。使企業在發展中不僅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而且不斷展示其文化魅力。細心的我們不難發現,任何成功運用商標策略的企業,不僅會收獲豐厚的經濟回報,還會通過企業文化擴大企業的社會影響力,從而吸引越來越多的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