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伊春鄂倫春族

伊春鄂倫春族

鄂倫春族,是全國人口最少的民族之壹。位於嘉蔭縣東南部約65公裏處的烏拉嘎,有鄂倫春人約2300人,是伊春市鄂倫春族比較集中的居住地。據1990年統計,生活在黑龍江省的鄂倫春族人口為6965人。由此可見,烏拉嘎是鄂倫春族人口密度較大的地區。他們世代生息、繁衍於小興安嶺地式的黑龍江流域,悠久的歷史、樸素的民俗生活習慣,特有的狩獵文化,以及純樸的麅皮服飾,無不吸引著眾多遊客前來觀光。

鄂倫春族世代從事狩獵生產,這是鄂倫春人最重要的生產活動,是他們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他們狩獵工具主要是槍、馬、狗,以及弓箭、紮槍等。鄂倫春族的狩獵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他們熟悉各種野獸的習性,並能根據其特點和活動規律采取不同特點和活動規律采取不同的捕獵方法,其高超的狩獵技術從他們制造的兩個工具“烏力安”和麅哨便可窺見壹斑。鄂倫春族用樺樹皮制造了壹種指甲蓋大小的口哨,叫麅哨,含在嘴裏時能夠模仿麅崽的叫聲,從而引來母麅,再行射殺。他們制造的烏力安(鹿犴哨)能模仿大雄犴的叫聲,從而誘殺。

麅皮服飾

由於狩獵的生產特點,鄂倫春族的服飾多取自獸皮,尤以麅皮為最多。鄂倫春人用麅皮做成男女冬季長袍和夏季長袍以及靴、褲、帽、手套、被褥等。男子冬季長袍用七八張麅皮縫成,為了便於騎馬,前後襟均有開衩,開衩處和袖口鑲有薄皮,既結實,又顯美觀。這種長袍,青少年、壯年、老年均可穿用。女子冬季長袍比男袍長,大襟覆蓋腳面,左右開衩,開衩處和衣邊、袖口均繡有美麗的花紋,有古樸純厚之美。

男女的夏季皮袍,同冬季皮袍樣式相同,不同的只是選用的皮張不同,夏季做衣服用夏天的麅皮,冬季皮袍用冬天的麅皮,夏天也穿磨掉毛的冬季皮袍。

皮褲

是用冬季麅皮制作,兩三張麅皮做壹條褲。過去無論男女均有穿套褲的習慣,做壹件套褲需壹大張或兩小張麅皮,套褲無褲襠,只有兩條馬蹄形褲腿,用皮繩拴在褲帶上,穿上套褲幹活不易把褲子磨壞。

麅皮帽

鄂語“滅塔哈”,是用麅頭皮按麅頭原樣縫制而成,“雙耳挺然,如人生角”,不僅可以防寒,而且是狩獵時的偽裝。

麅皮被

鄂語“烏魯達”,如同皮口袋,外出狩獵露宿野外,鉆進“烏魯達”,不畏風雪。

麅皮服裝均出自婦女之手,其制作工序較為復雜,首先必須將生成鞣成熟皮。鞣皮工具有兩種,壹種是“毛丹”(帶齒的鞣皮工具),壹種是不帶齒但有刃的鞣皮工具“賀得勒”。鞣皮時,將生皮塗以搗爛的麅犴,使其發酵後,將皮子頂在膝蓋上,用毛丹刮去皮板上的汙垢,用賀得勒反復鞣皮子,直至鞣軟為止。鞣好皮子之後,就可根據需要剪縫制成各種服裝。縫制用的線是麅筋線。麅皮服飾之上繡有各各樣式不同、顏色各異的圖案、花紋,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樺皮制品

小興安嶺到處生長著潔白的樺樹。鄂倫春族利用樺樹皮具富油脂、柔韌輕巧、不透水、不易腐爛的特點,制成各種生活用具,夏天的仙人柱、舟船以及各種器具,皆是樺樹皮為之,特別是樺皮容器尤為鄂倫春人所必需。這些容器有用於飲食的碗、盆、勺,有用來儲放野菜、野果、肉幹和糧食的樺皮簍,有用來汲水的樺皮桶,有用來盛衣服的樺皮箱,有用來裝針線和零散物品的樺皮盒。據統計,樺皮器皿有幾十種。這些用途不同,形狀大小各異,樣式優美的樺皮制是鄂倫春族也是北方漁獵民族(包括赫哲、鄂溫克等族)物質文化 的壹大特點。樺皮輕便耐用,不怕擊打,不易損壞,又便於攜帶,因此非常適合北方漁獵民族的生產特點和生活習慣。

搖籃

關東有三怪,其中的壹怪是“養活孩子吊起來”。這壹對關內人說來為怪事的習俗,在鄂倫春族體現也非常明顯。鄂倫春族兒童從出生之日起直至兩歲,都是在搖籃裏度過的。鄂倫春族的搖籃“歐姆凱”支架用兩塊成U形的薄木板銜接而成,長板做底幫,短板做背靠幫,銜接處呈45度角。搖籃底部釘薄木板,頭部的底用皮子或用皮繩紡織而成。搖籃幫多用紅、黑、綠等顏色繪成圖案或花紋。背面掛有各種裝飾物,如獸骨、獸角、貝殼、銅鈴、神像。孩子睡在搖籃裏,平時掛在仙人柱母親鋪位上的橫桿上;遷徙時背於身後,騎馬而行;狩獵時掛於樹杈之上。搖籃,對於鄂倫春族撫育兒童起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