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烏丘嶼簡介及詳細資料

烏丘嶼簡介及詳細資料

概括

烏丘嶼,(北緯24°58'36",東經119°28'42") ,坐落在湄洲灣外,原隸屬福建省莆田市湄洲鎮,現處於臺灣當局統治之下,現屬金門縣(代管)烏丘鄉(烏丘村)。烏丘嶼分為大烏丘和小烏丘兩個島嶼,大烏丘島離莆田市的平海鎮只有15海裏,面積約壹平方公裏,小烏丘嶼在大烏丘島的南部,也有淡水,小烏丘嶼地處臺灣海峽中心點,是戰略要地。島上居民基本來自湄洲島上的漁民。

1958年9月4日,中國 *** 發表關於領海的聲明宣布,烏丘嶼是中國領海基點之壹。

2002年5月7日 烏丘嶼與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實現直航。

歷史

1872年~1875年同治十壹年至光緒元年年間,小烏丘嶼就建立了燈塔。

2002年5月7日 烏丘嶼與福建莆田湄洲島實現直航。

戰略重要性

烏丘嶼烏丘山,不像金門、馬祖那樣引人關註,但這是臺軍與大陸對峙的壹個據點。烏丘嶼包括大丘、小丘兩個島嶼,總面積約1平方公裏。這裏駐紮有臺軍海軍陸戰隊壹個營的兵力,500余人。由於烏丘鄰近大陸邊緣,扼控福建莆田興化灣、湄洲灣出海口,與金門、馬祖互為犄角,監控臺灣海峽南北交通,可監偵解放軍動態、獲取情資,臺軍視其為臺海防禦作戰最前哨及爭取戰略縱深的重要壹環。

烏丘嶼北緯24°58.6' 東經119°28.7' 23.

烏丘嶼現列在臺灣的金門縣代管下轄烏丘鄉(烏丘村)。

在隔絕了半個世紀之後,烏丘嶼(2002年5月7日)與福建莆田湄洲島首次實現了直航,55名烏丘嶼鄉親乘搭金門"太武號"客輪回湄洲探親。

漁業資源

由於烏丘嶼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獨特的歷史原因,使小島周圍方圓數十海裏海區的漁業資源極為豐富。素有"天然漁倉"之稱,是東海海面上僅次於舟山漁場、澎湖漁場的東海第三大漁場。莆田沿海漁民們不僅可以釣到數公斤重的石斑魚,捕到兩尺多長的龍蝦、壹丈多長的鰻魚、帶魚,還不時可見成群結隊的鯨魚、海豚在水面上劈波斬浪。1982年,平海水產站壹條150匹的圍繒船在此海區壹網起獲上千擔(近50噸)的大黃花魚……

與大陸直航

今天出版的《福建日報》報導說,烏丘嶼與湄洲島相隔18海裏,過去是湄洲鄉的壹個村,島上居民均系湄洲島上的打魚人。由於歷史原因,兩岸咫尺天涯,隔絕了半個世紀。闊別了50多年的烏丘鄉親高金德壹上岸,就與前來迎接他的白發老母抱頭痛哭。隨同他回鄉的女兒高愛華28年第壹次見到奶奶李春桃,她摟住奶奶悲喜交集。烏丘嶼鄉親湯金輝昨天全家回湄洲探親,他妻子李阿英背著兩歲兒子湯承勛,是這次烏丘鄉親湄洲尋根團最小的團員。

探親團成員回到湄洲島備感溫馨,過去他們要回壹趟故鄉,需繞道金門、臺灣、香港等地,不僅咫尺水路要周轉好多天,而且花費要增加壹倍。他們希望兩岸盡早實現"三通",讓兩岸親人隨時可以團聚。

情報爭奪戰

離莆田南日島10多海裏,有壹個小島叫烏丘嶼。抗戰後期,這裏發生了壹場驚心動魄的情報爭奪戰。

1945年初,日軍在正面戰場上顯出頹勢,為防止日軍從海上逃回本土,盟軍決定增兵臺灣海峽,對準備撤退的日軍形成包圍圈,但臺灣海峽氣候及水文情況變幻莫測,盟軍沒有任何氣象資料,戰局因此陷入困頓。

經過多方偵察,盟軍瞄上了烏丘嶼:這裏建有壹個航標站,幾十年收集了42本海洋氣象資料。而該島已被日軍占領。盟軍要求,必須在最短的時間不惜壹切代價,從日軍手裏奪到資料。於是壹場情報爭奪戰,圍繞著這個僅有1平方公裏的小島展開了。

多年後,壹位研究者這樣評價這場惡戰:這壹戰規模不大,但著實打得漂亮,那些氣象資料對於盟軍在太平洋戰場的勝利,作用不可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