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buzzcocks

buzzcocks

PUNK, 是興起於1970年代的壹種反搖滾的音樂力量。 PUNK在中國大陸譯作"朋克"; 在臺灣譯作"龐克", 香港則叫作"崩"。 在西方, PUNK在字典是解(俚語)小流氓、廢物、妓女、孌童、低劣的等意思 (雖然現在它的意思有了壹定的改變)。 從最早由Leg McNeil於1975年創立《PUNK》雜誌,之後由Sex Pistols將此音樂形成潮流距今已有25年歷史了。要了解PUNK對世界及對室內空間的影響, 必先了解PUNK的意義及發展。

PUNK的精髓在於破壞,徹底的破壞與徹底的重建就是所謂真正的PUNK精神。

Punkpunk起源

PUNK INTERIOR

PUNK, 是興起於1970年代的壹種反搖滾的音樂力量。 PUNK在中國大陸譯作"朋克"; 在臺灣譯作"龐克", 香港則叫作"崩"。 在西方, PUNK在字典是解(俚語)小流氓、廢物、妓女、孌童、低劣的等意思 (雖然現在它的意思有了壹定的改變)。 從最早由Leg McNeil於1975年創立《PUNK》雜誌,之後由Sex Pistols將此音樂形成潮流距今已有25年歷史了。 要了解PUNK對世界及對室內空間的影響, 必先了解PUNK的意義及發展。

1970年代的英國

PUNK這壹詞是被英國人叫喚起來的, 當時戰後的英國, 經濟蕭條, 失業率高企, 而當時美國那邊廂的荷裏活電影發展得蓬勃刺熱, 間接導致英國的電影業壹落千丈; 在音樂事業方面, 英國亦是處於低迷狀態, 美國正流行著progressive 詩篇式的搖滾樂, 十多分鐘的solo, 音樂十分註重技巧化的表達, 而當年的掘搖滾樂逐漸商業化起來, 成為主流的地面商品, 那時候progressive rock 的表表者有YES, GENESIS, KING CRIMSON…。 其實自60年代起, 搖滾樂逐漸步入了壹種可悲的境地, 為了商業利益, 樂隊及樂手越來越缺乏搖滾樂所應具有的敏感性行(sensitive)及抗爭性(complaint)。

勢如破竹的"崩"力量

1975年Virgin 唱片公司所簽下的label - "SEX PISTOLS"(大陸譯名"性槍手")是PUNK的起點。他們發表的專輯"GOD SAVE THE QUEEN"的唱片封套大膽地把英女皇的嘴巴用"SEX PISTOLS"的封條封著。大膽的作風前無來者(及後新浪漫時期英國壹隊band -JAPAN亦曾在music video 內炸毀毛澤東的俏像), 他們完全的發泄心裏壹腔的憤恨, 無論對前途、社會都是壹種控訴。 這就是PUNK的誕生。

壹時之間, PUNK就勢如破竹的成為壹種狂潮, 因為PUNK是屬於大眾的文化, 可以極容易使人認同(基於當年英國社會問題), 人們得到宣泄的途徑; 而香港當時的許冠傑壹曲"半斤八兩"亦是受PUNK的文化影響, 寫盡打工仔的心態, 可見PUNK的世界性及兼容性(君不見"半斤八兩"壹碟賣得滿堂紅?)

三個和弦的音樂

PUNK是物資與欲望、理想與環境的不均衡壓縮之下的變形產物, 對物質的敏感是PUNK的重要理念。他們讓妳感到壹種暴躁不安的侵略性與攻擊性, 以及對事事都不易滿足, 所以PUNK的音樂大都涉及性、藥物、暴力等。

"三和弦論"的PUNK是壹種極民主的ROCK N' ROLL; 三和弦, 是指壹苜歌只是用三個chord (和弦)組成, 完全沒有修飾, 直接的、有力的、赤裸的表達他們想說的, PUNK亦沒有長篇大論, 只有2-3分鐘, 完完全全跟當年的主流相反。

因為PUNK的簡單大眾化, 使許多PUNK BAND在街頭巷尾、車鬥裏、倉庫裏響起了他們第壹個音符, 音樂已經再不是什麼高深的學問, 因為PUNK有極強的可參與性, 使得PUNK音樂得以普及, 對搖滾樂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PUNK的演變

盡管PUNK是那麼的負面, 那麼的極端, 但它總算在世界藝術史上寫下重要的壹頁。PUNK的出現, 不只於在音樂世界, 還影響了時裝、平面圖像、視像及室內裝潢。壹名作家Malcolm Mclarer說過"If punk was just about music this thing would have died years ago" "punk is the most important event in post-war Britain." PUNK亦可能給予意義含糊的新浪漫(POST- MODERNISM )壹點栓譯。

PUNK的演變之廣, 我們可能沒有擦覺, 它已經變身成壹種行為藝術, 壹種思想, 甚至壹種人生。 在平面設計方面, 由SEX PISTOLS的唱片封面引發起壹種"並貼"的熱潮, 當年的海報, 雜誌等都以這種方式排版, 對往後的設計業影響鉅大。

在時裝設計方面, 大家壹向可能誤解那些PUNK頭的人是PUNK友, 那是十分錯! 其實PUNK的潮流, 在八十年代的青年人壹定經歷過, 當年梅艷芳的壹身打扮都是受PUNK LOOK影響, 人們還以為梅小姐帶領潮流, 其實她也是跟潮流! PUNK LOOK 往往是壹種反叛型態, 80年代的男生gel起頭發, 壹條窄身牛褲, 加上壹件不扣鈕的白恤衫, 再戴上壹個headphone連著腰間的walkman, 已經是壹種PUNK LOOK。(可惜香港人只是學齊了人家的outlook,, 但headphone卻聽著中文流行曲

視覺系搖滾,英文名為VisualRock。起源於20世紀70年代的歐美。視覺系搖滾是在時代進步,人們不再局限於聽覺上的滿足而追求視覺沖擊的基礎上產生的。科技發展,電視機、錄像機、影碟機的普及也促進了視覺沖擊的到來。視覺系是用服飾和化妝來表現音樂,樂隊經常染不同的發色,穿不同尋常的服飾。在這些樂隊中往往還有壹兩位成員穿女性化的服飾。從音樂角度看,視覺系是歐美陰陽搖滾、華麗搖滾、誇張搖滾的繼承和發揚,歐美的代表人物有“喬治男孩”等。

日本是視覺系搖滾最肥沃的生存土壤。日本視覺系是受歐美“奇男搖滾”(GlamRock)和新浪潮的影響於20世紀80年代末創立的。他們可以說是把歐美視覺系的精髓都學來了,妝化得不但更大膽、嫵媚,其音樂品質也決非是拾人牙慧的水平,無論是配器、編曲,創作精神及商業運作,日本人都技高壹籌。

視覺系音樂不僅僅是搖滾樂,種類其實是十分多樣的。比如:流行搖滾、重金屬、哥特搖滾、古典/巴洛克式音樂等都存在著視覺系的影子。視覺系樂隊在歐美不在主流範疇之內,在日本雖然較為繁榮昌盛,但是有很多視覺系樂隊在吸引了大唱片公司的註意後,就逐漸脫離了視覺系的行列,演變成了主流樂隊,視覺系便成為了他們嘩眾取寵的工具。正宗的視覺系音樂應該是服飾與音樂類型緊密結合、相映成輝,誇張的造型不應該只是服務於音樂,而應是渾然壹體。在現在HIP-HOP,R&B占主流的樂壇,視覺上的享受只是招牌,發掘其音樂本質中的美才是最重要的。

視覺系在日本

視覺系在日本樂壇無所不在,幾乎沒有幾個男歌手不以大膽、雌雄同體的視覺系裝扮出現。

究其原因,首先日本自古以來就有“崇妖”心理和“藝妓”的存在,在接受度上有其歷史根源。其二,日本的年輕人追求新鮮刺激,尤其是年輕女性,她們最捧爭奇鬥艷的商品,妖媚的視覺系藝人對她們的吸引力不言而喻。模仿視覺系藝人能使他們成為最炫、最酷的焦點,這應該算是壹種追求華麗的虛榮表現。其三,日本人的壓力是居世界首位的,年輕壹代的壓力來自學校、家庭、社會等多個方面,視覺系音樂正是他們逃避、發泄的理想工具。

視覺系在日本發展初期,分為“妖魔派”與“唯美派”兩類,目前日本視覺系搖滾樂團的取向則趨於多元。著名的月之海(LunaSea)樂隊是重金屬的代表,GLAY的曲風較為流行,而彩虹樂隊則是英倫和迷幻並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