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商:優視覺
格式:D5
圖像:1.33:3
音軌:英語
字幕:英文、西班牙文、法文、中文
容量:4.36G
片長:90分鐘
類型:驚險、動作、劇情
“電視裏正在播放《追殺》。我早就對這部片子感到好奇,於是我想我該溜上樓去看上10分鐘。可我壹看上就再也無法離開……”--喬治·盧卡斯
壹位大師吸引了另壹位大師,多妙的廣告啊。給妳十分鐘,妳會不會象喬治盧卡斯壹樣無法離開?
影片是斯皮爾伯格進入環球電視部後執導的電視電影,又名《飛輪喋血》、《決鬥》、《追殺》,開篇由獨特視角和流暢剪輯制造的電影空間感,充分體現出斯皮爾伯格少年從影和在大學擔任業余電影放映員經歷中養成的電影經驗。
不知道本片的制作成本是多少,總體看導演可以調用的資源少的可憐,幾個演員,幾輛大小汽車,剩下的就全靠作者不知疲倦的大腦和攝影機了,因而影片的場面調度是相當靈活的,不僅將簡單情節處理的風雲變幻-如男主人公逃到路邊酒店以為眾客人中有追逐自己的卡車司機而驚惶失措狼狽萬分的場面戲劇沖突感強烈-還使相對簡陋的道具那輛卡車面的表情豐富殺氣逼人!劇中,卡車司機本人並沒有露面,但在多變的光線和角度之下,大型卡車力量迸射爆出兇狠的野獸氣質,幾乎每壹寸肌膚都映射出駕駛者狂暴的心態,由此影片中的最佳演員非它莫屬。
雖然資源有限,導演卻沒有制肘之感,壹出手斯皮爾伯格就表現出讓投資人放心的優秀素質,用最少的錢賺取最多的鈔票,魔力,源自電影!幾年後他執導的《大白鯊》能突破壹億美元的票房極限,還不是只靠幾個男人和壹條鯊魚?!
片中小車司機和卡車司機的沖突關系於無聲當中不斷升級,恐怖感逐級積累。而且難能可貴的事,斯皮爾伯格雖然還沒有機會象某個大制作影片導演每10分鐘射壹箭每20分鐘安裝壹個爆破點,但對電影理解透徹的斯皮爾伯格有著希區柯克壹樣可以利用壹切枝枝節節挑撥觀眾的能力,如果說同期其他的更有聲望的大導演可以在壹部電影裏放出十幾箭幾十箭,那麽斯皮爾伯格實際上只有放壹箭的能力,而他在影片中所能做的事情就讓“弓弦”繃緊把“弓”拉開,這個過程居然有將近90分鐘之長,時緊時松,“弓”越拉越滿,最後射出的壹箭,雷霆萬鈞:
最後這個墜落鏡頭是壹鏡到底的跟拍,這樣做應該是為了達到“壹箭射出”的視覺效果,導演並沒有搞今天已經司空見慣的遠中近景的遞次組接,並非因為不夠錢租攝影機,實際上在拍攝中斯皮爾伯格有3架攝影機可供調配,準備三部機器的理由是不必每拍壹個鏡頭就挪動壹次攝影機。這種壹鏡到底的鏡頭使得這個瞬間讓觀眾驚到停止呼吸:殺人機器的毀滅,是小車司機所代表事業和家庭生活“失敗者”的勝利,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精神鼓舞!從此,在暴力背景下贊美勇氣成了斯皮爾伯格的家常便飯。
《追殺》74分鐘版於1971年11月13日在電視臺首映,後來在電影院放映時加了9分多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