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善的臉色,過分地恭敬,左丘明認為這種態度的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把怨恨裝在心裏,表面上卻同他友好,左丘明認為這種行為的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
出自孔子所著《論語》
節選: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禦乎,執射乎?吾執禦矣。”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
譯文:
孔子很少談到利益,卻贊成天命和仁德。
達巷黨這個地方有人說:“孔子真偉大啊!他學問淵博,因而不能以某壹方面的專長來稱贊他。”孔子聽說了,對他的學生說:“我要專長於哪個方面呢?駕車呢?還是射箭呢?我還是駕車吧。”
孔子說:“用麻布制成的禮帽,符合於禮的規定。現在大家都用黑絲綢制作,這樣比過去節省了,我贊成大家的作法。(臣見國君)首先要在堂下跪拜,
這也是符合於禮的。現在大家都到堂上跪拜,這是驕縱的表現。雖然與大家的作法不壹樣,我還是主張先在堂下拜。”
擴展資料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前後達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
相傳孔子曾問禮於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壹,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
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壹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百度百科-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