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三部曲的讀書訓練

三部曲的讀書訓練

三部曲 壹位哲人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中,我力求把每壹節新授課之前的導言都創造成激發學生讀書欲望的興奮劑。這些導言可分為三種形式:

(壹)初入境界式。即對課文反映的內容,先給學生壹個初步的但卻誘人的印象,細處的精妙,由學生去讀課文,從中體味。如《桂林山水》壹課的導言:“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那麽,桂林的山山水水究竟是怎樣的秀麗多姿、奇美如畫,才贏得人們如此高的贊譽呢?”

(二)漸入境界式。即導言由遠及近(或由大到小)把“鏡頭”推到課文要展示的境界。如講《月光曲》時的導言:“同學們,壹百多年前,德國有位偉大的音樂家叫貝多芬。他曾說;‘我的音樂只應為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壹點。該是多麽幸福。”他壹生譜寫了許多著名的流傳後世的曲子,其中壹首便是《月光曲》。關於這支曲子的譜寫過程還有壹個美麗的傳說呢!這個傳說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月光曲》。

(三)轉入境界式。即由此及彼,把學生的興趣誘發起來,再轉移到課文內容要展示的另壹種境界中來。如講《威尼斯的小艇》時的導言:“威尼斯是意大利壹座古老的城市,是世界有名的旅遊勝地。那兒有輝煌壯麗的宮殿,有舉世無雙的教堂,有華麗莊嚴的廣場。但是這篇課文卻沒有寫這些,只寫了威尼斯最常見、最普通的小艇,這是為什麽呢?” 要想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必須授之以法,讓學生自己讀懂課文。葉聖陶先生也早就指出:“語文教學之壹個目的就是指導學生練成讀書之本領,此種本領不能憑空練,故會閱讀而練之。”因此,教會學生讀書,使其自覺地讀課文、仔細地揣摩文章所表達的感情、細細體味文章所蘊含的道理,這無疑是交給學生壹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

我在教學《別了,我愛的中國》壹課時,是這樣教給學生讀書方法的。

在講讀課文第壹段時,我以緩慢、深沈的語氣輕讀了第壹節的“別了,我愛的中國,我全心愛著的中國!”我說:“然後問學生是否明白老師為什麽讀得這樣輕、這樣慢、這樣深沈呢?此時,我並不急於讓學生回答,而是接著讓學生讀下面的話,讓他們通過朗讀體會出是因為作者就要同祖國、同親人告別了。再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作者看到了什麽?聽到了什麽?讓學生以讀代答:作者看到“船漸漸地離岸了”,“親友們揮著帽子,揮著手”;聽到人們說“再見!再見!”以及“鞭炮劈劈啪啪地響著”的聲音。因而他受到感動,眼睛濕潤了,眼淚滴在鏡面上,所以說話聲音輕而緩慢、低沈,因此,朗讀時要把作者這種感情表達出來。

學生從作者揮淚與親人說:“別了,我愛的中國,我全心愛著的中國”這個中心句第壹次出現時的情景,不難體會出作者對祖國的親人依依惜別的感情。然後,再用變序的方法指導朗讀第壹節,從而把這種依依惜別之情讀出來。依照此法,再指導學生去朗讀、體會,從而品味出“別了,我愛的中國,我全心愛著的中國!”這個中心句第二、三次出現時所表達的濃濃的愛國之情,強烈的報國之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