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在《憶秦娥·簫聲咽》壹詞中提到“年年柳色,灞陵傷別”,這個“灞陵”指的是壹座“灞陵橋”,是唐代長安城東的壹處交通要道,當時人往往在此送別親友。灞陵橋之名來源於“灞陵”,又作“霸陵”,是西漢文帝劉恒陵寢所在地。
近日,國家文物局公布,漢文帝霸陵被發現,其位置並非在過去流傳的鳳凰嘴,而是在南邊約2.1公裏處的江村大墓。
江村大墓外藏坑 北晚新視覺供圖
鳳凰嘴為何被錯判成霸陵?
過往漢文帝霸陵的位置是如何以訛傳訛的呢?讓我們把視線投放到陜西西安、鹹陽壹帶。
如今西安、鹹陽是兩座城市,但在秦漢時期,西安、鹹陽城區長期屬於同壹行政區域管轄,也就是秦都鹹陽所在的鹹陽縣、漢都長安所在的長安縣。去西安 旅遊 的朋友,都知道西安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二世陵遺址博物館,鹹陽有漢景帝陽陵博物院、漢武帝茂陵博物館。至於其他的西漢帝陵,雖然沒有建立博物館,但也都有豎立文物保護碑。
在渭河北邊的鹹陽原上,自西向東分布著武帝茂陵、昭帝平陵、成帝延陵、平帝康陵、元帝渭陵、哀帝義陵、惠帝安陵、高祖長陵和景帝陽陵,除了康陵稍微偏北,其余諸陵基本連成壹線。這些陵墓都有高大的封土堆。
此外,還有兩座帝陵,並未分布在鹹陽原,其中壹座是位於西安市東白鹿原東北端的文帝霸陵,另壹座是位於西安市南杜東原的宣帝杜陵。其中杜陵也有明顯的封土堆,但唯獨霸陵與眾不同,它的文物保護碑,並非位於平地的封土堆旁,而是位於鳳凰嘴這座小山下。
鳳凰嘴下所立漢文帝陵碑
文帝葬於霸陵,早在《史記·孝文本紀》就有記載。其中提到文帝下令“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後來遺詔也說“當今之時,世鹹嘉生而惡死,厚葬以破業,重服以傷生,吾甚不取……霸陵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霸陵得名於附近的霸(灞)水,最早為霸陵所在位置提供了坐標。
霸陵周邊還有竇皇後陵和薄太後南陵。薄太後是文帝的母親,《史記·外戚世家》稱其“以孝景帝前二年崩,葬南陵。以呂後會葬長陵,故特自起陵,近孝文皇帝霸陵”,南陵,壹般認為在霸陵以南。竇皇後是文帝的皇後,《外戚世家》稱其“後孝景帝六歲崩,合葬霸陵”,也就是說竇皇後與文帝合葬於霸陵。漢代皇帝、皇後往往同塋異穴,也就是說,雖然葬在同壹個墓園,但卻有各自的墓穴以及墓穴上的封土堆。
《漢書·文帝紀》班固贊曰:“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因其山,不起墳。”基本承襲《史記》,而多了“因其山”三個字,故後人壹般認為,霸陵應當是以山為陵,即在山中鑿洞為陵、以石砌築,這樣比以穴地為墓、築土為陵的其他帝陵更加節省,符合文帝節約的性格。如東漢應劭曰:“因山為藏,不復起墳,山下川流不遏絕也,就其水名以為陵號。”西晉皇甫謐曰:“葬霸陵,因山為體。”
眾所周知,唐代帝王陵也正是這樣的安葬方式,所以似乎更加印證霸陵也是建在山中。
北魏酈道元《水經註》對於西漢十壹陵有較詳細的記載,其中提到“霸水又左合浐水,歷白鹿原東,即霸川之西故芷陽矣……漢文帝葬其上,謂之霸陵……在長安東南三十裏”,最早指出霸陵在白鹿原東,但範圍太大,沒有具體所指。直到元代,駱天驤《類編長安誌》稱“文帝霸陵在京兆通化門東四十裏白鹿原北鳳凰嘴下。”最早指出霸陵位於白鹿原北鳳凰嘴下,這就進壹步確定了霸陵應當是在白鹿原東北的小山鳳凰嘴之下。
清代乾隆年間的畢沅(yuán)是位大學者,他在擔任陜西巡撫期間,考證了陜西省內數十處古墓。他不僅著作《關中勝跡圖誌》壹書記錄,而且還為這些古墓壹壹立碑。畢沅立碑的西漢諸墓中,就包括漢文帝霸陵、竇皇後陵與薄太後南陵。其中霸陵碑在小山鳳凰嘴之下。
2001年,霸陵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保碑也就被立在鳳凰嘴之下;2013年,竇皇後陵與薄太後南陵也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保碑在各自封土堆旁。畢沅觀點得到了認可。
現代考古證明清代學者錯誤
畢沅的考證為現代考古提供了線索。新中國成立以後,針對西漢帝王陵的保護與調查工作逐步開展。時至本世紀初,西漢帝陵的位置基本都已經確認,鹹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的《西漢帝陵鉆探調查報告》(文物出版社2010年版)詳細記錄了這些帝陵的信息。
隨著考古的進展,畢沅不少觀點被認為是錯誤的。現在漢陽陵博物館有塊畢沅所立“漢惠帝安陵”碑,但實際上是漢景帝王皇後陵,而真正的惠帝安陵被畢沅考證為趙王劉如意墓;呂後陵本在高祖長陵之東,畢沅雖然確定了兩陵位置,但卻把高祖長陵與呂後陵弄顛倒了;此外,還將平帝康陵誤認為是元帝渭陵,將元帝渭陵誤認為是昭帝平陵,將昭帝平陵又誤認為是平帝康陵;還將昭帝上官皇後陵誤認為是哀帝義陵等。
畢沅更大的謬誤在於對西周王陵的考證。他在鹹陽原上考證出了周文王陵、周武王陵、周成王陵、周康王陵、周***王陵、呂尚墓、周公墓和魯侯伯禽墓等,但實際上周代陵墓都流行“不樹不封”,沒有樹木和封土作為標誌,這些陵現在考證出都是秦陵或漢陵合葬墓、陪葬墓。
當然,畢沅也有壹些觀點過去也被認為是正確的,比如對漢文帝霸陵、竇皇後陵與薄太後南陵的標記。而竇皇後陵與薄太後南陵確實有可以印證史料的考古發現。
江村大墓與薄太後南陵出土文物
1966年,在竇皇後陵園西邊發掘陪葬坑47座,出土了彩繪女侍俑、陶罐、半兩錢、禽獸骨骼與谷物等;1981年,在薄太後南陵陵園西墻外也發現陪葬坑20座,出土了陶俑、陶罐、禽獸骨骼等。霸陵似乎沒有可以質疑之處,只不過霸陵以山為陵,所以並未有這些考古發現。但是,鳳凰嘴既沒有發現陵墓,山體也沒有出現鑿痕,這樣的證據還是有所欠缺。
直到近日,真正的霸陵終於被發現,並非在人們認為的鳳凰嘴。
薄太後南陵外藏坑出土的壹組陶俑 北晚新視覺供圖
江村大墓才是真“霸陵”
2002年,有6件西漢陶俑出現在美國拍賣場上,引起了相關部門的註意。經過詳細調查,至2006年,考古工作者最終把陶俑出土位置,鎖定在位於白鹿原上的江村大墓。江村大墓位於鳳凰嘴南約2.1千米處,竇皇後陵西南約800米處,薄太後南陵東北不足2千米處。整體來看,江村大墓位於鳳凰嘴、竇皇後陵與薄太後南陵中間,而且距離鳳凰嘴更接近竇皇後陵。墓主能葬在這個位置,足以表示與竇皇後關系之特殊。
因為江村大墓的部分外藏坑及陪葬墓已遭到盜掘,故考古工作者對這些墓葬,實施了搶救性發掘,並對江村大墓進行了考古勘探。考古工作者發現,在江村大墓與竇皇後陵的外圍,有壹周更大範圍的陵園遺址,其東西長1.2千米、南北寬860米,這其實就表示江村大墓與竇皇後陵同在壹個陵園之中。前文提到,西漢帝陵都實行“同塋異穴”的制度,那麽,江村大墓的墓主是誰,已經可以有初步推斷了。
另外,考古工作者還發現,江村大墓形制為“亞”字形,其東南西北四面各有壹條墓道。“亞”字形墓葬也是西漢帝、後陵墓的壹個典型特征;而諸侯王墓葬壹般是“中”字形,只有東西或南北有兩條墓道;至於卿大夫墓葬壹般就是“甲”字形,只有在壹側擁有壹條墓道。既然江村大墓的形制為“亞”字形,它的主人自然不是皇帝就是皇後。這從墓葬規模上也能得到印證,江村大墓面積達到5256平方米,而過去發現最大的西漢諸侯王墓僅為1295平方米。
除此之外,江村大墓也發現了配套的夯土城垣、門闕等陵園設施,在陵園之內的墓葬四周,分布著115座陪葬坑。根據發掘的8座坑來看,出土了陶俑、陶器、鐵器、銅器、車馬器等文物,另外還有“中司空印”“中司空丞”“倉印”“廥印”“器府”“車府”等印章,這些印章是壹些冥器。漢人講究“事死如事生”,這些陪葬坑相當於為去世的墓主,模擬了壹套官署機構。而類似的文物,在漢景帝陽陵陪葬坑也有出土。
江村大墓外藏坑出土的印章 北晚新視覺供圖
根據以上種種證據,考古工作者認為,江村大墓是真正的漢文帝霸陵所在,這樣的觀點自然有理有據,也符合原始文獻的記錄。《史記·孝文本紀》說“不治墳”,這只是說霸陵沒有封土堆,《漢書·文帝紀》說“因其山,不起墳”,但這裏的“因其山”,應該只是依山為陵,並不是以山為陵。但從漢晉時期的應劭、皇甫謐等人開始,就理解錯了,所以才有元代鳳凰嘴之說,以及清代畢沅的立碑,這壹謬誤就此流傳了近兩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