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上新藥研究領域呈現出壹個顯著的特點,即生命科學前沿技術如功能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和生物信息學等與藥物研究的交叉結合日益密切,且以發現和驗證新型藥物靶點作為主要目標。”“從目前來看,對藥物靶點的研究可在基因和蛋白質兩個層面進行。”在中國科協第23期“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上,專家們的發言圍繞著靶點這個術語展開。
中國藥理學會會長杜冠華表示,藥物靶點的研究最近幾年非常火熱,但目前還沒有取得突出成果。研究的對象、策略都圍繞已有藥物靶點進行,新的藥物觀點沒有出現。杜冠華認為,“藥物靶點的定義還沒有說明,藥物靶點的作用也還沒有突出。”
杜冠華這樣給出藥物靶點的定義:藥物靶點是能夠與特定藥物特異性結合並產生治療疾病作用或調節生理功能作用的生物大分子或生物分子結構;對物質的結構產生生物效應,在復雜調節過程或作為通路中具有主導作用;病理條件下對物質的表達、活性、結構或特性可以發生改變。
杜冠華說,目前人類已發現的靶點停滯在500個左右,新靶點發現和確認的周期動輒就是三五年。作為壹個年輕領域,靶點藥物開發還需要更多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技術的介入。
杜冠華在會上表示,作為藥物在人體內發生作用的具體“靶標”,國內藥物靶點的發現、確認研究還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技術,以致新靶點的發現較為稀少。
“並不是每壹種藥都找到了其藥物靶點。”在學術沙龍上,有專家提出,很多藥物到目前並沒有發現相應的靶點,但卻是很好的藥。比如現在治療糖尿病的藥物,很多都是先發現作用,再找到靶點。
軍事醫學科學院毒物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廖明陽對此表示,有些藥物可能有壹些靶點性,但有些藥物沒有靶點性。比如有些中藥用了幾千年也不知道靶點,卻依然是藥物,所以說藥物不壹定都有靶點。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副教授金肆則持不同觀點:是藥物就壹定有靶點。“這個靶點沒有找到並不代表沒有靶點,如果將靶點的外延擴大就可以找到靶點。”金肆說,“很多藥找不到靶點,可能是由於它們是在無機鹽等小分子上起作用的。”他從自己的研究中推測,小分子也可能是壹類被忽視的靶點,不應將搜索靶點的範圍局限在生物大分子上。他表示,盡管確定小分子靶點的技術還較少得到開發,但如果改變思路,加強這方面研究,可能會給開發植物藥類靶點藥物打開另壹扇廣闊的大門。
與通常的人工合成藥相比,中藥的作用機制更為復雜,多名與會專家也表示,在尋找中藥靶點的研究中進展困難,甚至連最常見的板藍根,其靶點至今也沒有明確。暨南大學藥學院院長王玉強教授表示,現在很多中藥是多成分、多靶點。現在,有些人認為這是壹個“姑息”的說法,因為我們沒有找到它有效的成分和靶點。
更具啟發性的觀點是軍事醫學科學院毒物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周文霞帶來的組合靶標的觀點。組合靶標其實就是多靶點。她指出,針對老年癡呆、心腦血管病等壹些成因復雜疾病,單壹靶點的藥物難以見效。因此,可建立多靶標的體系,讓多個“藥靶”構成“靶場”。這些“靶場”組合起來形成壹個譜,再用來篩選藥物。值得壹提的是,中藥復方由於原料構成復雜、具備多種藥用成分,用於應對多個靶點時比人工合成藥物具有天然優勢。
壹些與會專家稱,治療成因復雜的疾病需要從多個靶點多管齊下,而中藥復方可作用於多個靶點,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反對意見則指出,中藥復方各成分之間的相互作用會影響療效可控性,阻礙其進入臨床使用,理想的多靶點藥物應該是用同壹成分作用於多個靶點。
藥物靶點研究應用了生命科學研究中可能應用的所有技術方法,但它的發現和確證研究還需要不斷創新,探索有效的技術方法和途徑。在沙龍上,很多專家都表示,“藥物靶點研究將對藥物的發現和開發具有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人們對藥物靶點的研究將長期進行。隨著對藥物靶點認識的不斷提高,技術方法不斷成熟,新的藥物靶點將不斷發現,具有新型作用靶點、治療疾病效果更好的藥物也將不斷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