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空降傘兵這個新型兵種問世以來,其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缺乏有效的支援火力,在早期,因為運輸機運載有限,傘兵只能攜帶輕武器進入戰場。
火炮這類重武器,由於質量和體積原因是無法攜帶的,這導致傘兵的對於固定防禦工事的攻堅力量並不是太強,各個國家想要解決這種問題,壹直想要為傘兵研發出既輕巧火力又強的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戰促進了這種研究的發展,1937年開始,也就是德國入侵波蘭的兩年前。
德國著名火炮生產商克虜伯公司嘗試解決在戰鬥中傘兵支援火力不足的問題,開始為德國傘兵——設計壹種輕型的無後坐力炮,其目的是和傘兵壹起空投到敵後,為傘兵在攻克敵火力點,提供有效的火力支援。?
萊茵金屬公司的無後座力火炮設計在1940年被德國軍方采用,最初被命名為為LG1(“7.5cm Leichtgeschutz 1”),後在正式投產當中決定根據年份來命名後,更名為LG-40,其名稱中的“lg”是由“leichtgeschutz”壹詞縮寫而成的,意思是輕型火炮。
通常來講LG40這種無後坐力武器在開火時,發射藥產生的氣體中壹部分從火炮的後方溢出,從而產生可以推動彈丸前進動量的反向動量,這樣就使得火炮不產生後坐力,所以無後坐力炮不需要常規火炮所需的後坐緩沖裝置,這減輕了重量也減少了生產時間。
LG40的設計為炮口徑為75毫米,火炮全長750毫米,克虜伯公司采用大量輕合金來制造LG40,使其戰鬥全重僅為145公斤,滿足德軍空降作戰的戰術要求。
隨著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LG40開始批量生產,LG40在克裏特島戰役中大顯身手,憑借著較輕的重量和火力贏得德軍綠魔的壹致好評。LG40依靠重量優勢可以在幾分鐘內發射並迅速轉移發射陣地。?
在實戰中的運輸當中,75毫米LG40無後坐力炮由JU52運輸機或傘兵專用的DFS230滑翔機,將其分解為4部分進行拆裝和空投,其炮架和彈藥由專門的空降傘包裝運運輸,傘降的LG40非常輕便化,德軍傘兵可以迅速組裝好LG 40。
其火力支援可以顯著提升傘兵的作戰能力,75毫米LG 40無後坐力炮的還有壹個好處就是可以隨意更換火炮身管,以適應不同的任務和地形來到達作戰要求,火炮身管壹***有兩種選擇 壹種是用來進行火力支援的,使用萊茵公司出品的7.5cm Gebirgsgeschütz 36型山炮的身管。
還有壹種是用來進行反裝甲作戰的可以發射穿甲彈的 7.5CM FK 16 NA的反坦克身管,雖然75毫米LG40無後坐力炮輕便而且性能較為優異 ,對德軍傘兵來說是必不可缺的火力支援武器,但是其產量太少了!整個戰爭期間只生產了區區653門。
在1944年的軍工總動員時期,其產量也不過才237門,而且LG40並非沒有缺點。在實戰測試當中,LG40發射時相比壹般小型火炮來說噪音太大了,非常容易暴露其位置,而且會損害操作人員的聽力,所以發射時必須裝備防噪耳套,或是盡可能捂住耳朵。
LG40的另壹個缺點就是其發射尾焰過長,所以在火炮後方100米內,炮手都不允許出現在區域,當然實際上來講,不僅空降兵喜歡使用LG40,德國山地兵也因為LG 40的重量所吸引,如德國山地兵在1942年的大高加索山戰役就廣泛使用了LG 40。
在1943年的克虜伯公司重新設計了LG 40 換裝了105毫米的炮管,其炮彈和LEFH18榴彈炮的高爆彈***用,其威力大大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