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UI:變“ADUI”,用戶怨聲載道
MIUI曾是小米的制勝法寶,也為小米手機帶來了最早的壹批粉絲。MIUI很好地解決了本地化的問題,讓Android系統變得更加好用,其內置的眾多功能也可以讓用戶少裝幾個APP。
當國內手機廠商緊隨小米的步伐,紛紛推出自己的定制UI後,小米在MIUI上又有了新的探索。通過接入更多互聯網服務,MIUI成為了重要的流量入口,用戶可以在MIUI內充話費、購買電子書,壹個全新的生態體系展現在人們面前。
小米風頭最旺的時期,雷軍曾用“鐵人三項”總結小米模式:硬件、軟件、互聯網服務。作為軟件與小米互聯網服務的重要載體,MIUI占據著小米“鐵人三項”中的兩項,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然而,MIUI的風評卻在引入廣告之後急轉直下。今年年初,MIUI內包括短信、日歷、天氣、音樂在內的多個內置系統應用均被加入廣告,部分廣告還涉及理財交易及色情擦邊球內容。壹時間,如何刪除MIUI廣告成為了小米用戶的關註焦點。
不管傳言是否屬實,MIUI從小米最初的核心競爭力,淪落至如今背負“ADUI”的罵名,無節操的廣告植入難辭其咎。
硬件:成也高通,敗也高通
現在復盤小米歷代手機產品中的成功與失敗,不難看出小米在選取處理器時的糾結,可謂是成也高通,敗也高通。
2012年小米2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高通的APQ8064,搭載這顆四核處理器的小米2在性能上擊敗了當時市面上的所有競品,讓眾多使用Exynos 4412或Tegra 4的競爭對手們苦不堪言。而壹年前小米1搭載的那顆高通MSM8260,還被網友譏諷為“膠水雙核”。
但小米2之後,小米似乎並沒有在CPU上占過便宜。2013年小米3使用的驍龍800,在發布兩月後仍未量產。2014年小米4使用的驍龍801,被指責性能提升有限。遲遲未能量產的驍龍820,更是打亂了小米Note與小米5的發售節奏。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華為近年來壹直使用自己的海思麒麟SoC,沒有受到高通的影響。而OPPO、vivo從未把性能當做賣點,也免去了這份苦惱。
2016年前半年,小米的主力手機產品是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發布的小米5、紅米3與紅米note3。這三款產品在硬件上均未實現突破,旗艦產品小米5低配版僅3GB的RAM更成為掣肘。且持續很長時間,驍龍820的產量都不能保證小米5的持續供貨。
小米Note的失敗,也讓小米進軍高端市場的嘗試破滅。
過分強調性能,依賴性價比的小米,最終被性能反噬。
營銷:“為發燒而生”已不適應時代
小米的成功得益於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用雷軍的話說,是站在了時代的風口上。
在此之前,智能手機僅僅是小部分人的玩物。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智能手機貴且難用。
小米最早的營銷策略,是培養壹批高忠誠度的手機發燒友,這批發燒友也是MIUI的第壹批用戶。雷軍當年說,當大眾用戶買手機時,首先想到的壹定是找身邊的手機發燒友充當參謀,口碑營銷的成本低,效果卻不壹定差。
小米占據了市場的先機,移動互聯網飛速發展的幾年造就了小米的增速神話。但是在智能手機普及的今天,手機發燒友依然是小眾群體,大眾用戶卻懂得了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手機。
在手機同質化的當下,華為、OPPO、vivo都走向了差異化發展的路線。
華為的Leica鏡頭、vivo主打的HIFI音質都成為了新時代下手機的賣點,甚至是快充技術也在OPPO“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的洗腦宣傳下深入人心。但除了“為發燒而生”,小米似乎再也找不出屬於自己的產品賣點了。
顯然,“為發燒而生”已經不再適合這個時代了。
當智能手機的用戶群體由小眾轉向大眾,以往的營銷策略都要發生轉變。OPPO、vivo近期銷量上漲,更是印證了大眾營銷策略的正確性。
渠道:線下成最大短板
2011年誕生的小米,從第壹天起就牢牢地把銷售渠道控制在自己手裏,而且是100%的純電商渠道。
當年以每周搶購、限量發售模式聞名的小米,盡管背負了“饑餓營銷”的罵名,但也確實消滅了困擾零售業多年的庫存成本。這壹銷售模式之後被大量廠商模仿,成為了國產互聯網手機的標配。
小米的純電商渠道曾被廣為詬病,但憑借著出眾的性價比,小米手機依然獲得了不錯的銷量,搶手機更是成為了壹種社會現象。
但近兩年,伴隨著網購人口紅利的消失,線上渠道漸現頹勢。對於三線及以下城市,網購依然不夠便利,線下店面仍然是用戶首選。在有線下渠道的情況下,這些用戶會優先選擇線下渠道購物。
華為消費者BG CEO余承東今年年初曾公開喊話,今年要將線下專賣店覆蓋至全國至少1000個縣。而OPPO、vivo多年深耕的線下渠道,早已如毛細血管壹般滲透至中國的各個鄉鎮。在OPPO與vivo看來,他們並非“贏得”了鄉鎮市場,而是只有他們堅持在做這個市場。
即使在壹二線城市,線下渠道也被寄予了更多的厚望。
2013年左右購買智能手機的用戶,在近壹年內迎來了換機高潮。消費升級使得這批用戶對於手機有了更高的追求。這也導致了2015年之後,國內手機市場的新變化。
根據IDC的統計數據,中國智能手機的平均售價已經從2013年的1380元上漲到了1714元。手機廠商拼參數的時代即將過去,材質做工、創新功能成為了新的賣點。
而這些賣點,往往是冷冰冰的參數信息無法展示的。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希望在購買手機之前,能夠先上手體驗壹番。
但線下渠道恰恰是小米目前最大的短板。小米CEO雷軍近期曾宣布拓展線下渠道,繼續加強對“小米之家”的建設。但線下店面的建設與維護需要大量的時間與經濟成本,在短時間內只會繼續拖累小米的營收。
在2016年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雷軍表示,小米在未來將做科技界的無印良品,覆蓋科技生活的各個領域,但在SKU上保持克制。這些產品將在小米之家與小米在線商城同步呈現,小米在未來將會建設更多的小米之家。這被外界視作小米轉型的壹個信號。
小米仍然具有其他廠商不具備的能力。小米生態鏈公司ninebot日前表示,小米平衡車目前銷量已近百萬,自智能手環之後,小米又打開了壹個新的市場。
然而智能硬件與智能家居產品的銷量與利潤,仍然不能與更大眾化的手機行業相比。如果核心的小米手機業務受到沖擊,小米的估值及融資都將受到重大影響。
資本也許會繼續看好小米的前景,但留給小米翻身的時間,已經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