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術圈,主流的觀點認為是楊振寧貢獻遠大於米爾斯,原因是這樣的,當時的楊振寧是正兒八經的科學家,而米爾斯只是楊振寧的學生,壹位普通的研究生而已。而且,我們由後來兩人的成就,也能夠知道誰才是主導這篇論文的人。
後來到了,1994年,楊振寧在被授予鮑爾獎時,組委會給出的評語是這樣的:楊米爾斯理論的相關工作已經排列在牛頓、麥克斯韋和愛因斯坦的工作之列,並且壹定會對未來幾代的科學發展產生類似的影響。
其中,我們要知道牛頓、麥克斯韋、愛因斯坦是物理學史上前三順位的科學家,由此,我們看出楊振寧的學術地位。
羅伯特·勞倫斯·米爾斯已經在1999年10月27日去世了,他壹生最大的成就就是與自己的老師楊振寧先生提出了震驚世界的楊—米爾斯理論,之後再無建樹。他生前壹直在說,“楊-米爾斯規範對稱方程是楊振寧的,自己只是有幸跟著署名”。
楊振寧的學術成就:
很多人只知道他和李政道壹起提出宇稱不守恒理論,獲得了諾貝爾獎,但這只是他眾多學術成就中的壹小部分。事實上,他在統計力學、凝聚態物理、粒子物理、場論等物理學4個領域有13項世界級的貢獻,這壹點舉世聞名,無可否認。
在這眾多成就中,最熠熠生輝,甚至能值兩個諾獎的學術貢獻,則是大眾非常陌生甚至壹開始物理學界也不看重的楊—米爾斯理論,這是楊振寧與自己的學生米爾斯早於自己獲得諾貝爾獎的宇稱不守恒定律在1954年提出的,並直接催生了楊—米爾斯規範場論。
世界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教授曾經在楊振寧70歲生日上這樣說道:提到20世紀物理學的裏程碑,我們首先想到三件事,壹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二是狄拉克拉的量子力學;三是楊振寧的規範場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