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種,三國時的學問家董遇曾說過,冬天是壹年中多余的時間,夜晚是壹天中多余的時間,陰雨天是晴天多余的時間,勸勉人們應當利用壹切空余的時間來努力學習。宋代文學家蘇軾對董遇的這壹說法極為贊賞,曾作詩說“此生有味在三余。”後來,壽鏡吾的祖父壽峰嵐認為,學習中就要憑借“三余”精神努力進取,並據此將“三余書屋”改為“三味書屋”。
第二種, 《增廣詩句題解匯編》卷四載李淑《邯鄲書目》:“詩書為太羹,史為雜俎,子為醯醢,是為書三味。”意思是說,經書如肉湯,史書如肉塊,子書如肉醬,說讀這三類書正如品嘗這三種食物壹樣,各具特色,風味迥異,稱之為“三味”,因而將書房取名為“三味書屋”,寓含博覽群書之意。
第三種,古語說:“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意思是說,讀四書五經之類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讀經典史記如嘗豐盛的菜飯;而讀諸子百家學說,則味如醬醋,好比烹調中的作料。“三味”取名於此。
第四種,當年的房主人、魯迅的塾師、清末秀才壽鏡吾認為“讀書有味”,加之書屋後園子裏種了梅花和桂花兩種樹,稱為“二味”,合起來便是“三味”。
第五種,壽鏡吾的子孫對“三味”的解釋是:“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意思是為人要甘當老百姓,不去當官做老爺;滿足於粗茶淡飯,不羨慕山珍海味的享受;認真體會詩書的深奧內容,從而獲得深長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