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元宵節”的來歷是什麽?

“元宵節”的來歷是什麽?

元宵節的起源

傳說壹:傳說在很久以前,有壹只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就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類通通燒死。 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把這 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壹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 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裏掛起紅燈籠、點爆竹、 放煙火。這樣壹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兵往下壹看,發覺人間 壹片紅光,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就稟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們就 這樣保住了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的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傳說二:則和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的個性既善良又風趣。如果宮裏有誰得罪了漢武帝,總要靠東方朔來講情。有壹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 ,漢武帝覺得有點無聊,東方朔就到禦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 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的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裏還有雙親及壹個妹妹。自從 她進宮以後,就再沒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 加的思念家人。她想,既然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還不如壹死了之,於是才來投井。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非常的同情她,就向她保證,壹定設法 讓她和家人團聚。這壹天,東方朔出宮後,便在長安街上擺了壹個占蔔攤 。

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蔔求卦。不料,每個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壹時之間,長安裏起了個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 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壹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妳們若看到壹個騎粉色銀驢的紅衣姑'娘,馬上跪地哀求。那姑娘便說:“我是領旨來燒長安的。玉帝還要站在南天門上觀看。既承父老求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妳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壹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 到皇宮去稟報皇上。漢武帝接過來壹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六天火,焰紅宵夜”。漢武帝壹看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

東方朔假意的想了壹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 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妳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湯圓。萬歲焚香上 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壹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壹起在十六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六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 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到了正月十六日長安城裏張燈結彩,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雙親、妹妹團聚了。如此熱鬧了壹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 月十六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傳說三: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再呂後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後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後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後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恒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裏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壹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農歷正月十五夜,是我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正月十五鬧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壹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