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組壹行4人於2005年7月6日至13日,對黑龍江省探礦權運作情況進行了調研,先後聽取了黑龍江省國土資源廳、地礦局、有色地勘局、煤田地質局、哈爾濱水泥廠新明礦、哈爾濱松江銅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匯報。現將調研情況簡要報告如下。
壹、黑龍江省探礦權運作的基本情況
1.礦產勘查登記情況
從2000年到2004年,全省累計登記探礦權611個,平均每年登記面積2824平方公裏,最低年份為1510平方公裏,最高年份為5714平方公裏。表1是歷年礦產資源勘查登記情況。
表1 黑龍江省2000~2004年礦產資源勘查登記
2.礦產勘查投入情況
礦產資源的勘查投入,主要來源於省和國家礦產資源補償費返還部分,各年的情況,見表2。
表2 黑龍江省2000~2004年礦產資源勘查投入 單位:萬元
4年累計投入37562萬元,其中,省礦產資源補償費35122萬元,國家礦產資源補償費2440萬元。2004年投入的地勘費比2003年增加136.2%,明顯出現加快的趨勢。
3.勘查的礦種
勘查的主要礦種有:金、銅、鉛鋅、鉑鈀、錳、鐵等金屬礦,煤、煤層氣、鈾、地熱等能源礦,菱鎂礦、礦泉水、硼、二氧化碳、水溶氣等非金屬礦,以及綜合研究等。其中投入較多的礦種是:
金礦,2001~2004年累積投入11112萬元,占總投入的29.6%。
有色金屬礦,2001~2004年累積投入5118萬元,占總投入的13.6%。
綜合研究,2001~2004年累積投入6943萬元,占總投入的18.5%。
4.取得的勘查成果
4年取得的主要地質成果為:新發現礦產地20處,其中,遜克東安金礦為特大型巖金礦,遠景儲量可達50噸以上;黑河爭光巖金礦、三道灣子金礦和雞東四山林場金礦,已探明儲量35噸,此外,還在雞東五星地區發現中型以上鉑鈀鈷鎳礦床,在鐵力鹿鳴壹平安地區發現有望中型鉬礦等。
5.探礦權流轉情況
從2000年到2004年,全省以招標、拍賣、掛牌方式有償出讓探礦權77宗,其中,2001年1宗;2002年16宗;2003年21宗;2004年39宗。其余的437個探礦權,都是審批出讓的。2000年以來,轉讓探礦權只有3個,其中,2003年2個;2004年1個,與外商合作勘查的探礦權3個。
此外,該省地勘單位還到內蒙古自治區勘查,取得探礦權3處;到外蒙古、俄羅斯勘查和購買探礦權5處。其中,在俄羅斯的探礦權只有50%的份額。
二、黑龍江省探礦權運作的突出特點
1.探礦權運作的資金來源比較單壹,即主要是政府財政性投入
以省地礦局為例,2000~2004年,各種勘查資金投入,見表3。
表3 黑龍江省2000~2004年探礦運作資金投入 單位:萬元
從上表可以看出,地勘費、地調經費、國家和省返還的礦產資源補償費,均屬政府財政性資金,四者之和***占總投入的96.1%,而社會資金僅占3.9%。這種情況在全國是不多見的,特別是2004年,該省的社會資金投入僅占總投入的1%不到。而同期,全國地勘投入(固體礦產)的社會資金占總投入的60%以上。
2.在兩級探礦市場中壹級市場比較活躍,而二級市場缺少相應的條件
據黑龍江省國土資源廳統計,2001~2004年,壹級市場出讓探礦權77宗,而二級市場轉讓探礦權僅有3宗,原因是在黑龍江省探礦權運作中,出資者主要是政府,地勘單位勘查登記探礦權,但並不真正擁有探礦權,實際上只是與政府簽訂技術勞務合同,取得的探礦權仍舊歸出資者政府所有,最後由政府出讓,所以都屬於壹級市場。從事礦產資源的地勘單位,由於沒有探礦權,自然也就無“權”可轉讓,而探礦權二級市場是指“礦業權在壹般民事主體之間的轉移”,不是政府行為。需要指出的是,政府出資從事礦產勘查,再把勘查成果(探礦權)拿來出讓,實際上已經進入礦業權生產經營範圍,本應屬於民事行為,把它統計為壹級市場不壹定準確。
3.公益性地質工作和商業性地質工作混合運作
黑龍江省財政性資金投入地質勘查,既有公益性的,也有商業性的,而且大部分是商業性的,這部分稱之為“戰略性礦產勘查”。實際上有許多地質項目,根本構不成“戰略性”,如金礦、非金屬礦勘查,純屬壹般商業行為;而真正戰略性礦產,如石油、天然氣勘查卻沒有給予投入。可見,在投入方向上界線並不十分清楚,實際上公益性和商業性地質工作有兩大區別,壹是成果消費屬性不同,公益性不排它,向社會無償提供;商業性是排他性的,向社會有償出讓。二是核算機制不同,公益性的屬於收益性支出,投入後當期核銷;商業性的屬於資本性支出,投入後形成資產,在耗費中逐步核銷。用這兩條標準來考察,黑龍江省地質成果,在消費上是用商業性的辦法,通過招、拍、掛出讓;在核算上是用公益性的辦法,勘查投入當年核銷,沒有實行資本化。
4.政府財政性投入缺少相應的目標與規範
政府財政性投入是引發以上3個特點的直接原因,黑龍江省礦產資源補償費返還做地質工作的數額很大,每年都是上億元,這在全國各省區之間是少有的,這也是產生上述3個特點的經濟基礎。黑龍江省之所以資金補費數額較大,主要是大慶油田產值巨大,從價計征自然其他省區無法相比。
政府財政性投入正成為影響礦業權市場進壹步發展的重要因素,這種現象並不是黑龍江省獨有。如何調整地方政府的思想,控制政府財政性投入的逐利性是解決這壹問題的關鍵,要使政府財政性投入著眼於長遠利益和社會效益,成為引水之源,更好地發揮財政資金的增倍效應。
三、黑龍江省地勘單位在礦產勘查上的處境
由於黑龍江省探礦權運作的上述特點,給黑龍江省地勘單位從事礦業權的生產經營帶來了不便。本來地勘單位主業的企業化可以有3種主營業務,即:
(1)集中精兵強將和地質信息資源,組成資源型礦產勘查公司,從事礦業權經營;
(2)集中地質技術裝備優勢,通過內部和外部、緊密的和松散的聯合,組成專業勘查技術服務公司,從事地質勘查技術服務;
(3)有條件的地勘局,把現有礦山企業和礦產勘查資源集中起來,組成具有壹定規模的礦業公司,既生產礦產品,又經營礦業權。
可是這3種企業化形成,對黑龍江省地勘單位來說目前可選擇的是第二種,即承包勘查技術勞務。而且在承包時,還要搭上自己手中的地質信息,即礦點、礦化點的地質資料。因為按照黑龍江省探礦權運作的程序:①掌控地質勘查資金的政府,先要求各地勘單位申請地質項目,在申請中要把開展地質工作的依據提供出來;這個依據就是地勘單位掌控的礦點、礦化點;②在申請的基礎上,政府組織專家對申報項目進行評審,聽取意見,再由政府拍板定案;③項目完成後,承包單位獲得承包費用,政府獲得探礦權;④政府對已經掌控的探礦權,通過招標、拍賣、掛牌等方式予以出讓。
顯然對探礦權的上述運作程序,地勘單位別無選擇,只能自願接受,因為他們迫切需要營業收入,養活隊伍,即使是勞務性的,也不願放過;如果他們不接受,自己籌措資金申請探礦權,也要由政府通過招、拍、掛出讓,不再搞行政審批出讓。與其這樣不如提供地質資料去承包勞務。所以在黑龍江,地勘單位只能走打工這條路。對此,地勘單位議論紛紛。
地勘單位雖然在省內經營探礦權有困難,但是在省外、國外經營探礦權,卻得到了省政府的大力支持。黑龍江省國土資源廳在“對礦資源勘查形勢認識和建議”中明確提出,要“實行走出去戰略,開展周邊國家的礦產勘查和開發工作”。省地勘局、省有色地勘局、也先後在內蒙古自治區、蒙古人民***和國、俄羅斯遠東地區開展礦產勘查工作,取得了全部或部分探礦權。此外,省國土資源廳也支持地勘單位用探礦權同外商合作,吸收國外資金開展黑龍江省礦產勘查工作。省地勘局先後同美國兩家公司、南非壹家公司合作勘探,合同投入額可達700萬元人民幣。
四、認識和建議
黑龍江省探礦權運作受到省政府高度重視,投入了大量財政性資金,取得了重要地質成果,這壹點應當給予充分的肯定。但是從深化地勘體制改革角度看,從市場經濟體制下探礦權運作的規則考量,確實還存在壹些問題,值得深入探討。其中主要有:
1.關於財政資金如何支持地質工作更為有效
黑龍江省的全方位支持,固然有它的特點和優點,但潛伏著3個弊端:第壹,現階段通過地勘單位的申請項目,可以把過去的找礦信息充分挖掘出來,減輕了財政資金投入的風險。但是持續下去,可利用的找礦信息會越來越少,屆時地質找礦風險,將會全部壓給財政資金,這是很不利的。第二,現行的探礦權運作,地勘單位主要關心的是勞務承包費用,而不是地質成果,這就有可能造成找礦效果不佳。第三,現行的財政資金投入,是非資本運作,經費當年核銷,而社會資金投入礦產勘查,則是資本運作,風險損失要由風險收益彌補。二者在同壹個市場運行,夠成了不平等的競爭,長此下去,必然影響社會資金的進入。針對上述弊端,建議把財政性資金分成三部分,分別用不同的機制運作:
(1)對公益性地質工作,可以沿用現行辦法運作,但地質成果應當向社會公開,無償使用。
(2)對需要支持的商業性礦產勘查,可以實行補貼政策,由勘查主體立項、投資,財政資金按比例搭配。找礦成功,財政資金返回;找礦失敗,給予核銷。
(3)對重要礦產的勘查和開發,政府可以作為出資者向國有礦山或國有股份註入股本,增強其經濟實力,以達到控制資金的目的。這樣做既有利於財政資金的保值增值,又能避免政企不分之嫌。
2.關於限定探礦權“招、拍、掛”範圍
黑龍江省現行辦法是所有新設探礦權,基本上全部需通過招、拍、掛方式。這固然體現了市場配置資源、市場形成價格的優越性,但在客觀上也確實擡高了探礦權進入的門檻,不利於社會資金進入風險勘探。對此要認識到,探礦權固然是從礦產資源所有權中派生出來的,受制於所有權。但同時所有權也有賴於探礦權。因為絕大多數礦產資源都埋藏在地下,不經過尋找和勘查,就無法實現所有權。而要尋找和勘查,無非是兩種途徑:壹是自己出錢勘查,但要承擔風險;二是通過設置探礦權,讓社會資金勘查,所有者不承擔風險,只享受權益。境外市場經濟的國家,多是選擇第二種途徑,主動降低探礦進入門檻,實行先來先得。這值得我們借鑒的。為此建議要對探礦權進壹步細化,明確哪些可以招、拍、掛,哪些不能招、拍、掛,特別是廣大的空白區,只有實行先來先得的政策,才能吸引社會資金,從事風險勘查,從而有利於加強黑龍江省的礦產勘查工作,也有利於實現礦產資源的國家所有權。
3.關於培育和發展探礦權的二級市場
黑龍江省探礦權流轉最薄弱的環節是二級市場,因為壹級市場在強大的財政資金推動下尚屬正常,而二級市場基本沒有形成。對此要認識到,礦產資源的優化配置,首先要以礦產勘查的優化配置為基礎,而礦產勘查的優化配置,除了壹級市場的招、拍、掛之外,主要依靠探礦權二級市場的活躍。所謂活躍,就是在探礦權市場上要有合理的退出機制,只有退出自如,才能不斷地進入。這就是探礦權的流轉,而每次流轉都是優化配置的過程。貴州銀水洞金礦,加拿大公司花幾十萬美元進行評價,以失敗告終,不得不退出;可是紫金礦業隨之跟進,很快取得了突破,現在已經轉入開發,每年純利上千萬元。如果沒有這種流轉,銀水洞現在可能還是已經死掉的礦點。因此建議,省國土資源廳列出專題,專門研究在黑龍江省如何把探礦權的二級市場搞起來。首先要抓住信息,現階段國土資源廳基本掌控了全省的初級探礦權,要通過各種形式,把這部分探礦權流轉起來。其次要采取多種措施,把探礦權經營者和使用者連接起來,並運用多種方式,包括出售、作價出資、分立、合並、合資、合作、重組改制等,把探礦權市場搞活。只有活躍的探礦權市場,才能為黑龍江省的礦業發展提供長效的推動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