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船的返回艙上,印著鮮艷的五星紅旗,在蔚藍的天空中顯得格外奪目。飛船的底部,捆綁著4個巨大的火箭,它們就是有名的“長二F”火箭,讓時間回放至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時,歷史已為這壹刻定格。承載著中華民族偉大夢想的“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騰空而起,成功地將我國自行研制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送入太空。我國第壹位宇航員楊利偉乘這艘飛船成功繞地球14周後並安全返回。這壹事件不僅標誌著中國繼俄、美之後,成為第三個具有載人航天能力的國家,同時也意味著我國國力增強和科技事業得到進壹步發展。
在“神五”發射成功之後,經濟學家紛紛指出,“神五”的成功帶來的不僅是載人航天技術本身,更重要的是對於我國眾多行業乃至整個中國經濟所帶來的深遠影響,但這種影響可能更多地表現為漸進式和滲透式的帶動,在今後的若幹年內會逐步顯現。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董誌勇更是明確表示,“神舟”肯定會加快中國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進程。
如今,整整兩年過去了,“神舟六號”將接過“神五”的接力棒,蓄勢待發。而中國也將因為“神六”的發射再次成為全球媒體聚集的焦點、輿論的中心!我們也有理由相信,“神舟六號”將再次帶動“神州經濟”。
1200億產業鏈高投高產的航天業
“隨著‘十五’計劃的全面完成,‘神舟六號’飛船選擇這個時機發射,必將對我國下壹個五年計劃,乃至整個中國的宏觀經濟產生深遠影響。”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韓立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他同時指出,每年航天產業整個的投入有上百億元,而其產值則會翻番,那麽粗略地估算,從產值上還可以產生五六倍的輻射效果。也就是說,由我國的航天產業所折射出的產業鏈已經達到1200億元人民幣的規模。
但現在單單從數據來看,“神舟六號”數以億計的巨額制造、發射等費用,在中國GDP中的比重並不算大。它也不會像當年北京奧運申辦成功後那樣,壹下子就能測算出其對今後中國若幹年內的GDP的拉動系數。
但韓立巖表示,“神舟六號”及航天產業對宏觀經濟的影響是需要壹個過程的,應該從兩方面進行分析。壹是綜合國力,它將帶動國家經濟的長期增長;另壹方面就是對短期經濟的調節,保證經濟在商業周期的波動中能夠平穩的增長。
據了解,在“神舟六號”飛船的整個研發過程中,我國是完全依靠自己的技術獨立自主地完成的,擁有自己的知識產權。科技部副部長馬頌德表示,神舟載人發射是大量的科技關鍵技術集成,涉及發射、火箭制造技術和回收、測控以及生命保障系統,可以帶動很多科技產業發展。同時他還表示,涉及到神舟飛船研制的上下遊企業及技術研究機構有上百個,相關的協作單位更多達幾千個,載人航天科技將拉動新材料、生物品種、通訊等產業快速發展。在國際上對航天領域每投入1元錢,將對整個社會產生8元到14元錢的帶動效益。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經濟學者樊綱也表示,對太空的探索和研究需要很多方面的技術、工業、制造業方面的支持,因此它的發展在很大的程度上將帶動各行各業的技術進步和生產能力的發展。
然而,隨著中國航天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它對未來中國GDP究竟將發揮多大作用,“關鍵在於從長遠來講,怎麽使這個領域的技術更加民用化,怎麽去帶動各行各業的進步和發展。”樊綱這樣認為。
在本世紀的前10年,預期的高額利潤將吸引大批資金註入到全球空間工業,大約為6500億到8000億美元。到2010年,美國在空間的資產將達到5000億到6000億美元;到2020年,美國空間工業的產值將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10%到15%。
“神六”升空帶火航天概念股
“神舟六號”的蓄勢待發,使得證券市場的航空航天板塊人氣飆升。最近壹周,滬深兩市的航天板塊的10家上市公司,平均漲幅超過7%,其中,航天機電、航天科技及航天動力的漲幅更是超過了10%,全線飄紅。
從股權關系來看?航天板塊的10家公司分屬由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改組而來的兩大航天企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和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就是“神舟六號”飛船的研制單位。
不過,新時代證券研發中心宏觀策略分析師郝曉輝指出,7月至今,市場出現明顯的特色走勢。藍籌股表現疲軟,落後於大盤。另壹方面,由於股改,引發向概念股轉移,遊資也在不斷地挖掘概念股。但航天概念股多數為階段性投資,可持續性相當有限,投資者需對此有清醒認識。
“中國第壹世界名牌”再次劃破長空
近日,由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主辦的“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品牌搭載活動全面啟動,我國各行業優秀品牌將隨“神舟六號”載人飛船進入太空,***同印證中華騰飛的歷史時刻。
據悉,在“神舟五號”安全返回地球之後,中國載人飛船“神舟”及其運載火箭“神箭”,就被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等10家工業行業協會?聯合會?認定為“中國第壹世界品牌”。而目前,我國已經先後培育、推出547個中國名牌產品、27家具有國際競爭力向世界名牌進軍的企業。
品牌的商業價值在市場經濟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品牌意味著商機,品牌意味著經濟效益。“神五”的成功為“神舟”、“神箭”品牌的推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早在“神五”升空的時候,與其合作的商家就已經從中嘗到了甜頭,精明的商家大打“神五”牌、“楊利偉效應”,而這些商業運作給企業帶來了豐厚的回報。壹時間,中華大地到處都是“宇航食品”、“航天員牛奶”、“航空材質”……有的企業和個人還註冊了“神舟”及“楊利偉”商標!
“我們可以把‘神舟六號’飛船看成是壹項風險投資,因為它帶來的市場輻射效果是不可限量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韓立巖這樣告訴記者。他認為,無論是在軍事層面還是民用層面,關鍵是要確定“神舟六號”及其相關產品等壹系列的知識產權,最終把它推向市場。
據了解,目前各商家正積極爭取將其產品或科技成果等搭載“神舟六號”遨遊太空,從而進壹步提升商家的“身價”。中石化長城潤滑油公司表示,長城潤滑油被中國航天基金會授予“中國航天專用產品”稱號;蒙牛也忙著籌劃為“神州六號”發射的宣傳片廣告;雲南的兩家公司醞釀著雲南普洱茶“升空”。
“神六”處於保險“真空”
“目前‘神舟六號’還沒有和保險公司聯系。”壹位消息靈通人士向記者透露。記者向中國人保控股公司政策性保險營業部求證時得知,“‘神舟六號’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投保。”業務處壹負責人告訴記者。
據了解,中國人壽保險公司為“神五”的宇航員楊利偉提供了壹份“友情贊助”的人身保險,價值500萬元。而“神五”作為軍用飛船,並沒有投保。
目前國內的航天科技商業保險,主要是為氣象衛星等民用設施服務,保單通常是幾千萬元,集中在少數幾家大型保險公司手中。從“神舟”壹號到四號系列宇宙飛船,都沒有買商業保險。不過,神舟系列飛船也並非完全與商業保險絕緣。“神舟壹號”發射的時候就和商業保險有過壹次“親密接觸”,但承保對象僅僅是飛船所搭載的物品,例如種子、國旗等,保額也僅有500萬元。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系主任郝演蘇表示,神舟系列飛船不投保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涉及國家安全,如果投保,就需要向保險公司披露壹些具體數據,而這些數據可能涉及軍事機密。如果不披露,保險公司則無法預測風險概率,也就不願意承保。因此我國軍事衛星始終處於保險“真空”狀態。
載人航天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為昂貴的科學工程,有專家稱,我國載人航天的成本遠遠低於美國和俄羅斯。
有關專家表示,由於我國采用的是獨立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且我國的人才成本和材料成本都相對較低,因此發射費用大大地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