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影片的主演陣容十分紮眼,金馬影後馬思純,二哈張若昀,小河神李現,現在隨便拎壹個出來都是票房的保證。
但是很遺憾,這部影片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影片講述了壹個講述了“怪咖天才”黃劍與“沖動女”朱珠以及各色性格迥異的同學們在得到與失去的交織間逐漸成熟的故事。
所傳達的主題是在青春的時光裏,我們要敢於追求、相信自己、勇於改變,完成最華麗的轉身。
這部電影,無論是正片還是片後彩蛋,都在主張向青春裏那些無畏前行的人致敬,致敬那些敢於面對自我、勇於改變的人。
筆者試從以下三個方面感受壹下影片關於這壹主題的描述。
01 曾經,我們奇葩過
片名為《奇葩朵朵》,那麽,“奇葩”為何要以“朵”來衡量呢?
百度百科上定義:“奇葩”原意是指奇特而美麗的花朵,常用來比喻不同尋常的優秀文藝作品或非常出眾的人物。現在多指向壹些正常人行為和思維以外的,讓人難以想象的行為,現多為貶義。
而影片初始所說的奇葩,無疑是貶義的。
主人公黃劍——學術怪咖。除了在物理上的超高天賦,對人際交往壹竅不通。張若昀的表演壹如既往的穩定,把理工科直男的形象刻畫的淋漓盡致。
朱珠——菜鳥奇葩。為挖掘新聞素材而混入到學校裏,卻因主編的不實報道而海扁主編,霸氣離職。馬思純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將單純沖動但極富正義感的實習記者鮮活的表現出來。
許子聰——偽學術奇葩。之所以稱其為“偽學術”,是因為他不似黃劍那樣對人際關系壹竅不通,相反,李現飾演的許子聰八面玲瓏。即便是幾年前的影片,李現也將愛耍小聰明的許子聰表現的活靈活現。
除此之外,還有帶牙套的充滿土氣的齊然、體重嚴重超標的杜小優、中性十足的李思等等。
奇葩?為什麽他們就被人稱之為奇葩呢?僅僅因為他們不善交際,還是因為他們不夠時尚?
其實,大多數是因為我們有聚眾心理。
我們害怕被別人拋棄,被別人瞧不起,而我們壹旦無法放任自己融入多數人的大圈子,就自然而然被排斥在外。
別人說好聽點是:妳很高傲,說難聽點就是:妳是奇葩。
當我們真的無法融入時,大多數人就會選擇拼命封閉自己或者不管不顧的肆意張揚,而壹切,都是為了掩蓋心中的那份自卑。
02 “奇葩”也想要改變
影片裏的故事主要在“淑媛社”展開。現實中,每個大學裏都有許多的社團,大家憑借自己的興趣愛好自願參加。這壹點,影片表現的十分貼近生活。
“淑媛社”本來是為了打造名門淑女,培養女生的優雅自信。可參加社團的大多數人卻是奔著嫁入豪門而去,最後還獨立門戶成立了“名媛社”來和“淑媛社”抗爭。
而留在“淑媛社”的人,則是那些其貌不揚卻真正想改變自己的人。男主黃劍也在其中,他是為爭奪去麻省理工的名額,破天荒的加入了“淑媛社”。
國外的求學講究的不只是成績,還要求壹定的人際交往能力。這與國內處處強調的分數原則有些不符,也從側面反映出我國教育的壹個弊端。
不出意外,黃劍加入社團後遇到了重重阻礙。先是被迫穿著女裝在校園奔跑,後是揮舞著絲帶在舞臺匆匆救場。
而“淑媛社”的其他成員也陷入不敢上臺的困境,經歷著社員變節的風波。
不論結果如何,起碼在加入“淑媛社”的剎那,就是她們想要蛻變的開始。這份勇氣,就值得我們學習。
改變,其實是壹件很困難的事,但同時也很簡單。只要妳開始做了,改變也就開始了。
03 “奇葩”的花朵格外艷麗
結局不出意外,歷經種種之後,在嬉笑怒罵中,“淑媛社”的他們不再在意別人的眼光,完成了自我的蛻變,成為真正的“奇葩”。
直男黃劍懂得了生活不只有物理,還有友情和愛情;朱珠懂得了記者需要實事求是,不能讓文字變為傷人的利器;許子聰懂得了愛好之外,更重要的是情誼;齊然、小優等也懂得了自信的重要性。
他們歷經種種,最後站上了風采大賽的舞臺,贏得了屬於自己的掌聲。
這時的“奇葩”無疑就是壹朵奇特而美麗的花。而整部影片就在風采大賽的舞臺上落下帷幕。
雖然影片的主打是校園喜劇,但畢竟時長有限,情節略顯單薄。大量的時間用來刻畫“淑媛社”事件,無形中減弱了男女主的情感線。
過分強調事件的背後,反而給“蛻變”這個主題留下很少的空白,顯得“蛻變之路”並不豐滿。
總而言之,雖然搞笑的並不十分搞笑,煽情的並不十分煽情。但這並不妨礙影片主題的傳達:人生,是壹場華麗的蛻變,只有走出原來的牢籠,才能重獲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