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資源集約利用的具體措施

資源集約利用的具體措施

從資源利用角度來看,土地資源利用是土地資源自然生態利用與經濟社會利用的有機藕合。因各種自然過程和人類活動產生的物質、能量、價值和信息流動使得土地自然生態利用和經濟社會利用相互依存、制約和滲透。土地資源利用屬於典型的效益驅動型,而且這種效益並非單壹目標指向,而是涵蓋資源、生態、經濟和社會等方面的綜合效益。其中,資源效益是就土地資源數量有限性和功能不易替代性而言,要求人類對其利用應堅持“物盡其用,用盡其利”,節約利用土地資源,減少和杜絕浪費現象,以更好實現有限土地資源對人類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滿足,實現其資源價值。

由此可見,人類利用土地資源的目標應該是追求綜合效益最大化,既能最大限度滿足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又不浪費現狀資源或者對後續利用造成難以彌補的負面影響。土地資源集約利用隸屬於生產領域的“集約經營”,是對既往壹味依賴增加土地數量投入的外延擴張型發展模式的壹種積極變通。根據經濟學的生產理論,所謂生產就是利用生產要素將投入轉換為產出的過程,而生產要素的數量及其組合與其所能生產的產量之間存在類似於某種函數的關系(生產函數)。人們對土地資源的各種利用行為其實也是生產活動,在此過程中,土地、勞動和資本是必不可少的生產要素,產品則是相應的物質產品或精神享受。壹般把土地作為固定要素,而把勞動、資本等其它要素作為可變要素,生產過程就是將壹定數量的勞動和資本等可變要素合乎比例地投入到固定要素──土地當中,以期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收益。由於產出與投入數量及其組合間存在特定關系,因而,當我們面臨土地資源匱乏而又希望獲得同樣或更好產出效果時,可以在壹定程度上通過增加其它可變要素投入數量、改變組合結構來彌補土地要素數量的不足──這正是土地資源集約利用的出發點和立足處。

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由於主要生產要素如資本、勞動力和土地緊缺狀況的相互變化,土地資源利用存在著從粗放向集約轉變的壹般過程。以資本和土地為例,從經濟效益角度來考察,隨著產業結構的逐步演進,資本和土地的相對價格不斷變化,土地資源利用集約程度呈現比較清晰的發展規律:在經濟起步時期和工業化初期,由於資本短缺,土地資源利用者傾向於以土地替代資本,土地資源利用呈現出比較粗放的態勢;進入經濟大發展階段或工業化中期後,資本短缺問題逐步得到緩解,但土地供應渠道已不像之前那樣暢通,盡管在此時期建設用地呈現快速增長趨勢,但土地供需形勢變化開始促使土地資源利用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進入經濟繁榮期或工業化後期後,資本已經相當充裕但土地稀缺問題加劇,在資本與土地邊際費用的考慮之下,土地資源利用者傾向於以資本替代土地,土地資源利用集約程度進壹步提高;進入經濟穩定發展的後工業化時期後,由於服務業成為主導產業,而服務業對區位條件的苛刻要求通常會選址土地價格較高但人口密集的都市區,從經濟效益角度而言土地資源利用變得更加集約。從理論上講,由於自然生態規律和經濟社會規律的客觀存在,為達到集約利用目的而在土地資源利用中投入其它生產要素應有壹個合理限度。

由於土地資源利用效益涵括資源、經濟、社會和生態四個方面,土地資源集約利用合理限度不應只考慮某壹或某幾方面效益,而要在綜合效益最大化目標下加以考察。根據“土地報酬遞減規律”,土地資源利用收益呈現壹個從遞增到遞減的明顯變化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