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新時代需要哪些人才。議論文
關於人才的重要是不言而喻的,早在世紀交替之初,就已經提出了“21世紀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這樣的觀點,在馮小剛導演的電影《天下無賊》中,更是將這壹觀點提煉成壹句膾炙人口的“21世紀什麽最貴?人才!”。那麽,在進入新世紀已經八年之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否有所不同?在新時代下,人才標準又有了什麽樣的變化? 2008年7月8日, 壹場主題為“新時代·新人才培養”的發布會在北京召開,教育部、信產部、中國成教協會、微軟(中國)、聯想集團、華育國際、前程無憂等政府、教育機構和企業代表匯聚壹堂,***同就新時代下人才培養話題進行了討論。在會上,華育國際總裁張大力提出了新時代人才的標準:“技能+學歷”的雙優人才才是符合新時代需求的人才模式。 大學生不如民工:新時代下人才需求變化 峽山鎮的織帶廠奇缺熟練技工和高級技工,老板開出的價碼常在3000元/月-10000/月之間,但是仍然壹人難求。與此同時,廣東的招聘會被省內外應屆畢業生擠爆。為了給用人單位遞壹份簡歷,不少學生排著長隊,衣衫盡濕。許多本科生已把身價降到了1000元壹個月。而據專家介紹,把自己訓練成壹個高級技工壹般需三五年,中小學文化都可做到。技工奇缺和身價的走高,已成為社會的***同現象。 再看壹組數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曾經對大學生和進城務工人員進行了壹次調查,調查結果顯示:進城務工農民的月薪平均預期是1100多元,而應屆大學畢業生對月薪的平均預期僅為1000元。這對於寒窗十幾年,辛辛苦苦從小學壹路讀到大學的莘莘學子而言,不得不說是壹種悲哀。 在新的時代,企業對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企業需要高學歷人才,高學歷人才有專業的理論知識,有紮實、深厚的理論功底。在企業的招聘會現場,我們經常看到本科生、碩士、博士出現紮堆的現象,有時出現幾十人甚至上百人競爭壹個職位。高學歷人才受歡迎,但高學歷人才競爭激烈,缺少實際技能,在就業時也會經常碰壁。 其次,企業也需要技能性人才。目前國內高校普遍強調“通才”教育,重學科、理論,忽視了對學生的技能、技術方面的教育。而職業教育的壹個重要優勢在於針對性強、對企業的認知程度高,人才培養跟著市場在走,能了解企業需要什麽樣的人才,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但很多技能性人才往往受到學歷低的制約,在找工作時也容易碰壁,受制於“學歷門”。 單純的高學歷已經不能滿足新時代下社會和企業對於人才的需求,新時代中國發展需要的是技能+學歷的雙優人才,是真正在素質教育下培養出來的人才。技能+學歷:培養新時代人才 技能實戰和高等學歷,魚和熊掌如何兼得?職業教育就是壹個很好的途徑。不少學校和培訓機構力求在“技能”和“學歷”間尋找壹個平衡點,通過培訓助推就業,滿足企業找到所需人才、學子找到好工作的雙向需求。事實上,現在很多大學生在畢業之後,都會選擇到教育培訓機構接受技能培訓,尤其是在IT相關的專業,根據調查,有將近50%的學生在畢業後會再次進入培訓機構學習技能。 嚴格的說,中國還處在第壹次工業化期間,經濟結構以勞動密集型為主,與此對應,初等的人才,熟練工人占主要地位,中間層次還是相對少,高端人才需要更少。受經濟結構所限,中國不可能跨越人才供求的金字塔階段。但九十年代後期到2005 年,由於高校的擴招,職業教育的比例從原來的58%滑到38%。不少職業學校因招不到學生而萎縮。中國目前出現的技工荒,就是人才結構和經濟結構沒有相協調的後果。 在這點上華育國際IT教育創始人、著名教育專家張大力深有感觸,2006年華育國際發起的“ 工程”就是在對企業對人才需求進行了深入了解之後的產物,華育國際 工程采用“訂單實訓”的人才培養模式,根據企業、社會、個人所需開展訂制式的培養,並堅持實訓化的教學方式,強調學員的動手和項目實戰經驗,保證學員在就業和掌握技能方面都有壹個良好的就業保障。到目前為止,該工程已培養了上萬名合格的優秀學員,並順利推薦到全國各地就業。 同時,張大力還表示,華育國際並不是單純培養學員技能,通過結合學歷教育,推出+1行動,使學員在獲得職業技能認證的基礎上,同時拿到大專、本科學歷證書。而且針對高中生群體,華育國際參考國外發達國家的經驗,推出了旨在支持高中生成才的援助計劃,通過“技能+學歷”的培養模式,使其成為二十壹世紀經濟建設的主力軍。像德國就是職業教育帝國,70%的初中畢業生在16到19歲接受職業教育,普通高中學生不到30%,“德國制造”之所以厲害,就得益於職業教育。 二十壹世紀最寶貴的就是人才,人才是決定中國在新世紀獲得高速發展的基本保障,而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社會對於人才的需求也是在不斷的變化,因此需要我們在人才教育培養方面不斷革新,創新教育模式,才能應需而變,實現人才與需求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