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文書信可以用文言文啟辭和結語,但必須把握以下原則:1、不使用過於生僻的詞語。
書信作為壹種文體,歷史悠久,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行文習慣,有不少古人曾經用過的啟辭和結語被人們壹直沿用,其含義人所***知。例如:母親大人膝下;先生明鑒;壹別經年,時在念中;望賜復;節勞為盼;等等。
這類言辭,表意明白,側重禮貌客套,可以根據行文選擇使用。但是,有壹些詞語逐漸退出了書信文體,今天使用起來很容易造成收信人不必要的費解,所以盡量不要使用。
比如,古人在陳述事情之前,喜歡說“伏以”,表示拜伏在地以下面的事情發議論。這類言辭過於生僻,已很少有人能懂,所以要避免。
2、要照顧收信人的感受。寫信的目的是向收信人表達寫信人的思想,讓收信人看得懂是第壹要件,然後才是展現個人文化素質的需求,不可本末倒置。
如果對方古文素質較高,可以“文”壹些;如果對方不能夠看懂艱澀的文辭,盡量不要使用文言詞匯。3、啟辭和結語盡量與正文風格統壹。
文體語言的統壹性很重要。信件的正文即便是白話文,也有書面語言與口語的區別,啟辭和結語也要照顧主體行文風格。
如果通篇口語,就不必在啟辭和結語中用文言文語言了。
2. 關於古文學弈的開場語和結束語、壹、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文言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它言簡意賅,記錄了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
不少文言文還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們壹起學習兩篇融知識性、趣味性與哲理性於壹體的文言文。
成語導入:“專心致誌”這個成語妳熟悉嗎?誰能講講它的意思。“專心致誌”這個成語源自《孟子?告子》中的壹篇文言文──《學弈》 介紹孟子資料: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
戰國時鄒國(現山東鄒縣)人。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是孔子以後的儒學大師,被尊稱為“亞聖”,後世將他與孔子合稱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來是善的,都具有仁、義、禮、智等天賦道德意識。
提出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論點。《孟子》是孟子與他的弟子合著的,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等。
再看壹句文言文:“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誌,則不得也。” 這是《學弈》這則故事的前面的壹句話。
下棋只不過是壹種技術,壹種小的技術。不專心致誌,就學不會。
結束語:由此可見,專心致誌則大有可為也。
3. 白話文的書信正文能用文言文那些啟辭和結語嗎白話文書信可以用文言文啟辭和結語,但必須把握以下原則:
1、不使用過於生僻的詞語。
書信作為壹種文體,歷史悠久,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行文習慣,有不少古人曾經用過的啟辭和結語被人們壹直沿用,其含義人所***知。例如:母親大人膝下;先生明鑒;壹別經年,時在念中;望賜復;節勞為盼;等等。這類言辭,表意明白,側重禮貌客套,可以根據行文選擇使用。
但是,有壹些詞語逐漸退出了書信文體,今天使用起來很容易造成收信人不必要的費解,所以盡量不要使用。比如,古人在陳述事情之前,喜歡說“伏以”,表示拜伏在地以下面的事情發議論。這類言辭過於生僻,已很少有人能懂,所以要避免。
2、要照顧收信人的感受。
寫信的目的是向收信人表達寫信人的思想,讓收信人看得懂是第壹要件,然後才是展現個人文化素質的需求,不可本末倒置。如果對方古文素質較高,可以“文”壹些;如果對方不能夠看懂艱澀的文辭,盡量不要使用文言詞匯。
3、啟辭和結語盡量與正文風格統壹。
文體語言的統壹性很重要。信件的正文即便是白話文,也有書面語言與口語的區別,啟辭和結語也要照顧主體行文風格。如果通篇口語,就不必在啟辭和結語中用文言文語言了。
4. 看到妳的文言信劄開場白,結束語還有什麽講究嗎結語,即信文的結束語,理應屬正文的壹部分。但與“啟辭”相仿,舊
式書信中也形成了壹系列常用結語套辭,現時各界文化人士的書簡中,仍頻見使用
這裏不妨臚列若幹,供參考。
書短意長,不壹壹細說。
恕不壹壹。不宣。不悉。
不具。不備。不贅。
書不盡意。不盡欲言。臨穎不盡。
余客後敘。余容續陳。客後更譚。
請對方回信:
盼即賜復。翹企示復。佇候明教。時候教言。盼禱拔冗見告。萬望不吝賜教。
敬祈不時指政(正)。敢請便示壹二。尚祈便中見告。如何之處,恭候卓裁。至盼及
時示下,以匡不逮,無任感禱。
告訴對方不用勞神回信:
謹此奉聞,勿煩惠答。敬申寸悃,勿勞賜復。
答復對方詢問:
辱蒙垂詢,略陳固陋,聊博壹粲而已。遠承下問,粗述鄙見,尚希進而教之。
上述陋見,難稱雅意,亟祈諒宥。姑道壹二,未必為是,僅供參考。不揣冒昧,匆
此布臆,幸勿見笑。
請人應允:
所請之事,務祈垂許。以上請托,懇盼慨允。諸事費神,伏乞俯俞(允)。
表示關切:
伏惟珍攝。不勝禱企。海天在望,不盡依遲(依依思念)。善自保重,至所盼禱
節勞為盼。節哀順變(用於唁函)。
表示感謝之情:
諸荷優通,再表謝忱。多勞費心,至紉公誼。高誼厚愛,銘感不已。
5. 經典古文名句整理竹密豈妨流水過,山高哪礙野雲飛求學上進:誌當存高遠.----諸葛亮誌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王陽明發奮忘食,樂以忘憂.---孔子< >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淵陶淵明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毀讀書遲.--顏真卿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老聃(老子)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 還有壹些別的: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詩經·衛風·湛奧》) 2.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詩經·大序》)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經·小雅·鶴鳴》) 4.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大雅·抑》) 5.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詩經·大雅·蕩》) 6.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7.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離騷》) 8.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團將愁苦而終窮。(屈原《涉江》) 9.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楚辭·蔔居》) 10.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楚辭(離騷》) 11.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宋玉(對楚王問》) 12.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13.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左傳·僖公十年》) 14.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15.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左傳·僖公五年》) 16.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17.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戰國策·趙策)) 18.亡羊補牢,猶未遲也。(《戰國策·楚策》) 19.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孫子兵法·謀攻》) 20.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21.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 22.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 2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24.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易經)) 2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論語·衛靈公》) 26.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微子)) 2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顏淵》) 28.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論語·子罕》) 2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 30.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兩》) 31.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論語·述而》) 32.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 33.言必信,行必果。
(《論語·子路)) 34.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 35.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論語》) 36.是可忍,孰不可忍。(《論語·八佾)) 37.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論語·公冶長)) 3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養生主)) 39.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管子·權修》) 4O.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誰北則為枳。(《晏子春秋》) 41.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孟子·盡心上)) 4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43.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醜)) 44.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上)) 4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孫醜)) 46.生於優患,死於安樂。(《孟子·告於下》) 47.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48.盡信書,不如無書。(《孟子·盡心下》) 49.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魚我所欲也》) 50.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茍子·勸學)) 5l.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提,與之俱黑。
(《茍子·勸學》) 52.千裏之堤,潰於蟻穴。(《韓非子·喻老》) 53.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
(《呂氏春秋·盡數)) 54.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雜記)) 55.壹張壹弛,文武之道。
(《禮記·雜記下》) 5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 57.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禮記·中庸》) 58.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漢書·董仲舒傳》) 59.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淮南子·人間訓》) 60.失之毫厘,謬以千裏。(《史記·太史公自序》) 6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記·李將軍列傳》) 62.智者千慮,必有壹失;愚者千慮,必有壹得。(《史記淮陰侯列傳》) 63.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史記》) 64.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史記·項羽本記》) 65.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史記·項羽本記》) 66.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史記·項羽本記》) 67.不鳴則已,壹鳴驚人。
(《史記·滑稽列傳》) 68.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國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司馬遷《報任安書》) 69.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班固《漢書》) 70.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家則無徒。(班固《漢書·東方朔傳》) 71.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72.行百裏者,半於九十。
(漢(逸詩句風雅逸。
6. 需要古代的經典文言文句子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詩經·衛風·湛奧》)2.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詩經·大序》)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經·小雅·鶴鳴》)4.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大雅·抑》)5.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詩經·大雅·蕩》)6.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7.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離騷》)8.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團將愁苦而終窮。(屈原《涉江》)9.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楚辭·蔔居》)10.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楚辭(離騷》)11.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宋玉(對楚王問》)12.滿招損,謙受益。(《尚書》)13.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左傳·僖公十年》)14.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15.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左傳·僖公五年》)16.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17.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戰國策·趙策))18.亡羊補牢,猶未遲也。(《戰國策·楚策》)19.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孫子兵法·謀攻》)20.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老子·六十四章))21.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22.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2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24.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易經))2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論語·衛靈公》)26.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微子))2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顏淵》)28.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論語·子罕》)2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30.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兩》)31.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論語·述而》)32.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33.言必信,行必果。
(《論語·子路))34.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35.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論語》)36.是可忍,孰不可忍。(《論語·八佾))37.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論語·公冶長))3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養生主))39.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管子·權修》)4O.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誰北則為枳。(《晏子春秋》)41.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孟子·盡心上))4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43.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醜))44.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上))4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孫醜))46.生於優患,死於安樂。(《孟子·告於下》)47.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48.盡信書,不如無書。(《孟子·盡心下》)49.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魚我所欲也》)50.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茍子·勸學))5l.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提,與之俱黑。
(《茍子·勸學》)52.千裏之堤,潰於蟻穴。(《韓非子·喻老》)53.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
(《呂氏春秋·盡數))54.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雜記))55.壹張壹弛,文武之道。
(《禮記·雜記下》)5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57.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禮記·中庸》)58.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漢書·董仲舒傳》)59.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淮南子·人間訓》)60.失之毫厘,謬以千裏。(《史記·太史公自序》)6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記·李將軍列傳》)62.智者千慮,必有壹失;愚者千慮,必有壹得。(《史記淮陰侯列傳》)63.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史記》)64.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史記·項羽本記》)65.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史記·項羽本記》)66.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史記·項羽本記》)67.不鳴則已,壹鳴驚人。
(《史記·滑稽列傳》)68.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國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司馬遷《報任安書》)69.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班固《漢書》)70.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家則無徒。(班固《漢書·東方朔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