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運的人大多都擁有健康快樂的家庭氛圍,而不幸的人大多都有各種各樣的家庭煩惱和問題,嚴重可能會存在心理疾病。
煩躁、焦慮、憤怒、壓抑,甚至抑郁、孤僻……
而現代人,多多少少都有壹些心理問題,只是大家對此不以為然。有些人表面若無其事,其實內心分分鐘都將面臨著崩潰。有些人在外風風火火,背地裏面對情緒問題卻束手無策。
《家庭心理百科》這本書,以人的壹生成長為線索,用故事案例的形式解讀分享了各個年齡階段遇到的心理問題,並指導人們如何處理壓力和人際關系,以及正確面對自尊心等問題。
該書作者是由10名精神科醫生***同努力參與編寫的,其中宋炯錫是韓國高麗大學心理學博士,是多個人氣綜藝節目的常駐心理學專家,因以犀利的言辭精準分析主持人和眾多嘉賓的內心和行為,而贏得觀眾的熱烈追捧。
作者團隊運用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經驗技巧,給予讀者應對心理問題的方案,幫助讀者走出心理誤區,科學解決自身問題,繼而去實現屬於自己的健康快樂的人生。
下面就讓我們走進這本書,尋找家庭健康快樂的秘密。
生活中很多人都想擁有幸福和成功,也在為之努力著,可是無論取得多大成就,大部分人都不能欣然享受成就所帶來的幸福和快樂。
因為太多人對幸福的定義是要做到完美,也正因此很難享受體會幸福。
而書中告訴我們 比起渴望完美,做的不夠好但仍堅持學習更能帶來幸福感。
書中講到為人父母的很多煩惱和痛苦,就拿面對孩子的撫養教育來說,父母們都拼勁全力力求給孩子提供好的資源,希望孩子能有所成就。
有壹個媽媽感嘆自己有了孩子之後,才意識到養育真不是壹般的辛苦。
經常會出現束手無策、不知道如何是好的局面,在很長壹段時間裏因工作和家庭失衡產生巨大壓力、甚至後悔、迷茫、自責和愧疚。
她在面對孩子時,總是期待自己能做到最好,然而從古至今沒有能做到完美的人和事。
精神分析學者D.溫尼科特曾提出:“足夠好的媽媽”這個概念,告訴我們照顧孩子時不必做到百分百完美。
因為,沒有缺點的理想媽媽會使孩子失去經受挫折的機會,他們長大後反而可能陷入更大的生存困境。
所以,我們要做的 第壹步是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不能因為不完美而產生巨大壓力和情緒。
其次,我們可以通過不斷的學習,讓自己充實而有所進步,繼而獲得健康快樂的生活方式。
美國思想家愛默生說:孩子最終成為什麽樣的人,主要取決於他從第壹個教育者那裏所接受的愛、陪伴和榜樣示範。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但不放棄學習,不僅是在努力做更好的自己,對孩子也更是在言傳身教,如此我們便進入壹個健康良性的氛圍,家庭也會因此獲得健康富足的力量。
隨著生活物質越來越豐富,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不斷提升,壓力和情緒也隨之增多。
可很多人不以為然,覺得誰還沒點情緒和壓力。
但, 千萬別把壹時的情緒不穩定當作習以為常的小事!
當小情緒或瑣碎的壓力不斷累積,某個瞬間就會“爆炸”,對壹切都感到厭煩,也正是所謂的“壓死駱駝的最後壹根稻草。”
她26歲,因待業3年仍沒找到滿意的工作,在家裏常常因為廁所沒紙了或者找不到東西這種事情發脾氣。
事後又覺得很對不起家人,但每次又真的忍不住。
作者講到,人在順應本能做事時,就能夠感到舒心。而如果迫於形勢或他人要求而不得不采取某些行動時,就會受到壓力。同時,也會因為想要獲得成功而受到束縛,以及對未來的消極想象等被壓力纏繞。
這種時候,即使是“把地上的紙扔進垃圾桶這樣的請求,也會讓人感到煩躁,轉而向提出請求的人大發脾氣。”
作者指出,受到壓力時,應及時尋找幫助緩解壓力的有效辦法,可以在平時就積累留意,在不斷的嘗試過程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並將其熟練運用起來。
同時,也壹定要警惕頻繁出現煩躁易怒的問題,打消對心理疾病的恐懼或芥蒂,盡早接受治療。
因為,長期的壓力積累會導致我們的身體出現問題,大腦功能減退、自制力不足、無法抑制沖動等問題。
如果忽視壓力或長期處在焦慮中,人的攻擊性就會頻繁外漏,通常會選擇攻擊身邊最親近、最好欺負的人,時間長了就會成為常態。
所以,如果發現自己病了,盡早去醫院檢查,發現心理情緒有問題,及時尋找緩解的方法。
就像發燒感冒壹樣,坦然接受治療,及時就醫及時恢復健康,心理生病了,當然也要及時治療。
請壹定不要忽視壓力、煩躁、焦慮等情緒問題,因為情緒還會傳染的,尤其是對最親的人。
在大多數家庭裏都存在壹個世紀性的話題,那就是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
而現代社會,不要說兩者能否兼顧,就是只顧壹方那也是壓力山大,情緒更是每個人每個家庭都實實在在或多或少存在的問題。
那麽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
情緒聚焦法+問題聚焦法
生活中,有些人會發現自己心情不好時,向朋友同事說壹說,聊壹聊會覺得好壹些,但似乎也不是個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方式。
作者指出,平時可以關註積累壹些能幫助自己緩解壓力的有效方法。
比如,我們可以看看身邊的人有哪些方法比較管用,書裏面他人推薦的方法,或者是留意自己平時比較放松的方式,用這些方法多多嘗試、反復練習、不斷修正,最終獲得適合自己的方法。
情緒聚焦法主要側重解決壓力帶來的情緒問題。和朋友同事聊天是壹種,聽音樂、散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等。
問題聚焦法是需要我們客觀的分析產生壓力的原因,並尋找與之相應的對策。
而這其中最為簡潔的方式便是向朋友或同事說明情況,並與他們壹起討論問題產生的原因,研究有效的解決方式。
兩者同時運用,是幫助緩解情緒重獲精神勁和能量後,更有力氣分析客觀問題,而問題聚焦法正是從根本上幫助走出困境,不再重蹈覆轍。
變成更強大的自我
人們普遍認為,強大的內心來源於自身堅強的意誌,但站在心理學的角度,通常認為個人自尊心的提升對分歧的包容和對不合理的接納,才能真正讓人獲得不易摧垮的神經。
比如說,有人惹我不高興時,不要過於專註矛盾本身,而是思考壹下自己為人處事的原則和方式。同時嘗試理解對方的生長環境和困難之處,進而減輕心中的憤怒和負面情緒。
也可以想壹想自己的人生目標、到目前為止取得的成績,即可決定是否放下。
如果我們能靜下心來,認真思考壹下我們生活的真正意義,就會明白人生最重要的是在內心尋找到某種平衡,也就是變成更強大的自己。
冥想
科學研究發現,冥想可以減輕我們精神上的壓力,在提高幸福感、註意力和幹勁方面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在冥想的過程中,我們的身體會放松下來,五官感知更加敏銳,將註意力保持在呼吸之上,也可以幫助我們更加清楚的感受身體的變化,不同的是此時的我們不會草率作出任何決定,僅僅是“領悟”自身內部的變化而已。
作者在書中講到壹個實驗,科學家們對堅持冥想的人和壹般人的大腦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冥想者和壹般人的壓力水平分別是6.6和15.8,血液中多巴胺的含量分別是21.7%和15.8%。
多巴胺作為幫助人類獲得幸福感、專註力和激情的激素,含量越高自然越好。
事實上,面對壓力和情緒這類心理問題,和我們發燒感冒壹樣可以輕松應對,只要心態和方法得當。但是,壹旦出現放任或不以為然,就有可能帶來不可預估的後果。
生活中,壓力和煩惱很多時候是我們無法避免的,我們更應該學會正視它,用正確的方法緩解它。
我們更要懂得暗示自己,不會壹輩子都這樣,這些問題都只是暫時的,相信壹切都會好起來的,不畏懼也不膽怯,接受不完美,用壹切能讓自己感覺好起來的辦法,變成更強大的自我,才能成就生活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