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戴嵩畫牛的註釋及譯文如下:
1、註釋
戴嵩:唐代畫家,善畫牛,有《鬥牛圖》。蜀中:四川。杜處士:不詳。蘇軾有《杜處士傳》,是將眾多藥名諧音連綴而成的。
處士,本指有才德而隱居不仕的人,後亦泛指未做過官的士人。好:喜歡,愛好。所寶:所珍藏的。寶,珍藏。數:清點數目,計算。
2、譯文
蜀中有壹位杜處士,喜好書畫,珍藏的書畫作品有數百件。其中有戴嵩畫的《鬥牛圖》壹幅,他特別喜愛,於是用錦緞作畫套,又用玉裝飾卷軸,並經常隨身攜帶。
有壹天,他晾曬書畫,壹個牧童看到了這幅畫,拍手大笑,說道:這畫上畫的是角鬥的牛嗎?牛在互相爭鬥時,力量用在角上,尾巴夾在兩條後腿中間,但這幅畫卻畫成牛搖著尾巴互相爭鬥,錯了。杜處士笑了笑,認為牧童的話是對的。
古人說:種田要問耕種的農民,織布要問織絹的婢女。這個道理是不變的。
賞析:
首先,此文敘述故事簡煉生動。全文用字不多,卻能扣人心扉。先寫杜處士所藏“戴嵩《牛》壹軸”,百裏挑壹,裱裝精美,隨身攜帶,愛不忍釋,從而把戴嵩之畫擡得很高,然而擡得高就摔得重。
接著寫對牛十分熟悉的牧童壹眼看出了名畫的瑕疵,指出它的失真謬誤處,名畫的價值也就壹落千丈,頓失光彩。前後對照,大相徑庭,使人心為之動,頓感可嘆、可笑、可惜。
其次,此文用人物的語言情態表現人物的形象。牧童看見這軸畫牛的名畫,不假思索,順口發問:“此畫鬥牛耶?”
通過發問指出此畫是“鬥牛圖”。由於牧童熟悉牛的習性,了解“鬥牛”時牛尾所在的位置,於是接著說:“牛鬥,力在角,尾搐之兩股間。”而畫中的“鬥牛”則不然,與“鬥牛”的常態不合,違背生活現實。
牧童因而壹語破的,明確指出:“今乃掉尾而鬥,謬矣!”這是內行話,是其它行業的人所講不出來的。在“知牛”這壹點上,高於畫家的牧童形象就躍然紙上了。
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語言,用人物自己的語言來表現人物的形象是小說文體慣用的手法,此文能夠運用這種手法,初步顯示出小說的雛型,可以說是小說的萌芽,把這類小文看作是古代的“微型小說”也許無所不可。
最後,此文引用了古語“耕當向奴,織當間婢”,引用得恰到好處,在文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第壹,點題。“耕當問奴,織當問婢”是為了說明“畫牛當問牧童”,充分肯定了牧童熟悉生活,對名畫批評得當。作者運用“引用”法,在篇末點題,不但突出主題,而且使主題得以升華,帶有普遍意義。
第二,結尾。引用古語結尾,留有余味,發人聯想。
第三,精警。此文所引用的古語,壹***兩句八字精煉深刻可以說是優美的“警句”,比用作者自己的話來敘述要精煉生動得多,從而節省了文字,效果也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