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壹個讓人扼腕嘆息的聽聞。隔著手機屏幕都能感覺到,作為父母的心情。
? 網上有列出廖可馨的生活照。從照片上看來,這個孩子十分的活潑,可愛。透過照片都能看到,這個孩子快樂生活的樣子。壹點都不像是充滿負能量的人。
作文課上,孩子的《三打白骨精有感》,卻被袁某某批判為傳播負能量。這顯然是不合乎情理的。
? 據網上爆料,袁某某之前曾開培訓班來著,要廖可馨參加培訓,但是廖可馨和自己的家人商量過後,廖可馨沒有參加培訓。袁某為這事就壹直耿耿於懷,生活中處處打壓廖可馨,按照網上的意思,就是廖可馨無法承受這長期的打壓,而造成的心裏奔潰,導致跳樓,自殺。
? 如果事情是這樣,袁某某,當然是不對的。應當收到法律的嚴懲。學校也應當給於補助。
但是事情想回來,這件事,廖可馨的父母完全是可以避免的。首先,孩子是找個家人商量過,是否參加袁某某的培訓班,商量的結果,是不參加培訓的。這就說明,廖可馨的父母是知道孩子沒有參加袁某某的培訓。過後,家長顯然就沒有在關心這個事情。更沒有關註到,這件事給孩子所帶來的巨大負面影響。
? 或許孩子,性格活潑,沒有在家人面前,表露過任何負面情緒,家長也完全不知情。才導致的這場悲劇的發生。
這也事我們作為家長的應該反思的地方。家長工作繁忙,生活壓力大,這些客觀的因數制約了家長關心孩子校園生活時間。自以為,孩子送到學校了,壹切都是學校的事情,回到家裏,只要孩子高興。就判斷孩子在學校也過得很快活。這顯然是不行的。
家長是孩子們第壹任老師,生活中我們要善於傾聽孩子們的意見,孩子們的心聲,更要持續的關註孩子的生活瑣事,當孩子思想有偏離的時候,要即時的矯正,經常和孩子們溝通,家長們溝通,即時了解到孩子們最新的想法,從而引導孩子們健康的發展,快樂的生活。
尤其是孩子們犯錯誤的時候,更要註意方式方法,因材施教。事先就要想好,這個事情是嚴厲的說,還是緩和的說,怎麽說,什麽情況下說,會不會給孩子帶來什麽負面影響,這些我們都是應該慎重考慮的問題。
孩子們犯錯誤的時候,千萬不要急於去說,壹定要全盤把握,認真仔細的推敲孩子們,為什麽會犯錯,孩子們的動機是什麽,犯錯誤的主觀性怎樣,這些都要事先想好。並且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機會,給於指正。這樣孩子們才有可能會樂於接受,達到教育的目的。
? 教育過程中,如果孩子出現有逆反的心態,壹定要立即停止教育。過後,壹定要仔細考慮,自己有什麽不對的地方,語言上,方法上,還是例子沒有舉對,還是沒有觸摸到孩子的心靈,還是利益需求沒有達到孩子們的意願?
? 壹定要想清楚了,在和孩子們去交流。
教育過程中,千萬要記得,沒有那個教育是壹次成功的,都是經過無數次的摸索,得出的的經驗。而且每個孩子的性格不壹樣,性情也不壹樣,認知程度也不壹樣,這是都是制約教學理念的因數。
作為家長壹定要當好孩子們的第壹任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