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在探討明帝國是如何滅亡的這件事上,不論是學術著作,還是壹些野史筆記,亦或者是帶有趣味成分的《明朝那些事》中,探討的焦點都是在明王朝自身的內憂外患,皇帝昏庸無能、腐敗的官僚機構、如火如荼的農民起義等等。當然了,我們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現在有很大壹部分人對其他朝代的滅亡,也基本上是按照這個套路去解答的。但是嚴格來說,這些只能是壹些表面存在的原因,深層原因卻不在這上面。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彼得 · 弗蘭科潘認為,導致明帝國滅亡得深層原因,應該是“美洲大陸對白銀的大開采”。
為何會有這麽壹條“另類”的答案呢?下面,我們仔細來探討壹下這個問題!
我們在了解中國歷史的時候,往往只是站在較為傳統的觀念上去看待的,殊不知,其實世界上的歷史是壹個有機的整體。要知道,全球化並不是現代文明時期才出現的產物,其實早在數千年前絲路誕生的時候,全球化就早已經形成。從古至今,國家和國家、大陸和大陸之間都存在著復雜而緊密的聯系。所以,我們在研究壹個國家的歷史時,除了常規地把它按照時間的進程進行研究之外,還需要把它放在歷史的橫截面上,研究壹下其他的國家、甚至和我們看似無關的大洋彼岸同時期的歷史,如此,我們才能有不壹樣的發現!
所以我們反觀明帝國滅亡的原因,為何說他滅亡的原因是因為美洲大陸對白銀的大開采呢?實際上這也不難理解。
我們知道,早在明帝國時期,白銀就已經成為歐亞大陸最為重要的交易貨幣了,就好像今天以美元為主要結算貨幣壹樣。既然這樣,那麽全球對它的需求量也就自然而然增加了。而恰好也就是在這個時間,歐洲人在新發現的美洲大陸上,發現了壹座迄今為止最大的銀礦。當然,白銀的提煉技術,也在這個時候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因此,來自南美洲的白銀就被鑄成了大量的貨幣,經過歐洲運送到東方,用來購買來自東方的奢侈品和各類生活用品等。
當然了,數額巨大的白銀雖然在全球各國之間流動,但是這些白銀最終都流到了壹個地方,那就是——中國。那麽,為何會這樣呢?
彼得 · 弗蘭科潘先生認為有兩個原因:第壹是因為中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而且長期穩定的政治結構孕育出來高度發達的社會,是全球奢飾品最為重要的生產國,包括絲綢、陶瓷、茶葉等、而且中國的民間商業充滿著活力和彈性,可以根據市場的需求提高產量,穩定地向世界供應,不會因為海外需求量突然增加而斷貨。所以,穩定的貨源、靠譜的商品,當然是貿易商的最愛。這裏作者要說明壹點,此時的明帝國之所以能有這樣的貿易體系,其主要原因是因為取消了原來的海禁政策。當然了,關於明帝國的海禁政策,壹直以來都是在不斷改變的,在這裏,作者就不仔細說明了!
第二個原因是比較重要的壹點,那就是貴金屬之間的匯率失衡。在當時,即便是大規模的白銀流入,在中國的白銀和黃金的比率卻仍然能穩定在6:1左右,這遠遠低於印度和奧斯曼帝國的比率。中國白銀的價格,甚至是歐洲的兩倍之多。那麽這就意味著,白銀在中國的價格更貴,相同的白銀可以在中國購買得更多的商品,也可以換到更多的黃金,於是那個時候就有很多白銀湧入到中國來賺取差價。這也就是現在金融家口中的“套匯”。如果妳熟悉金融大鱷索羅斯的故事,那麽妳對這個詞應該不陌生。
此時,大明帝國的市面上就壹下子多出來了好多錢,充足的貨幣供應給國家帶來了寬松的流動性,也促進了經濟繁榮和商業的活躍。但是隨著數量巨大的白銀不斷流入,就會導致壹個很很重的問題,那就是——通貨膨脹。物價上漲,意味著貨幣就會貶值,白銀的價格自然而然會出現下跌。
但是我們也知道,市場是壹個很奇妙的地方,如果這個時候出現了通貨膨脹,那麽它那只無形的大手,壹定會將白銀在不同市場上的價格差給慢慢抹平。最終的結果是,中國的白銀價格與海外市場持平。商人們沒有了套利的空間,於是就慢慢對這塊“肥肉”失去了興趣,最終就導致了大量“套匯”的白銀逃離了中國市場。而當時的明帝國是壹個怎樣的狀況呢?
我們前面也說了,正處於物價飛速上漲,白銀價格下跌的通貨膨脹時期,這時候,市場對白銀的需求量就變得越來越高。但是此時大明帝國市場上的白銀已經大量外流,想要滿足市場需求,那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會發現,到了明朝中後期的時候,國內經濟直接跌到了通貨緊縮。簡言之,此時的明帝國爆發了壹場由白銀引發的金融危機。
那麽有沒有什麽可以應對的方法呢?
如果是在今天,可以通過中央銀行大量印鈔,向市場釋放流動性來緩解危機。但是要知道,當時可是明朝,壹沒有中央銀行來進行市場調節,二是,白銀也不像紙幣壹樣容易印刷,這可是有限的“礦物資源”,沒了就沒了,除非妳找到壹個大規模的銀礦。所以,大明王朝因為壹場金融危機,引發了整個社會的系統性經濟危機,由此導致了政治危機,引發了王朝的覆滅。所以有人說,推翻明帝國的不是李自成,而是發現了美洲大陸的哥倫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