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日不見如隔三秋意思是壹天不見面,就像分別了三年。形容對人思念殷切。
讀音:[yīrìbùjiàn,rúgésān qiū]
出處:魯迅?《仿徨·孤獨者》:真是“壹日不見,如隔三秋”,滿眼是淒涼和空空洞洞,不但器具所余無幾了,連書籍也只剩了在S城決沒有人會要的幾本洋裝書。
例句:我和小麗是形影不離的好朋友,她回老家的這幾天,我真有種壹日不見,如隔三秋的感覺。
壹日不見如隔三秋原文的賞析
寫主人公對友人的思念。這兩句是用比喻方法構成的誇張句。“三秋”,這是指三個季度。壹日不見,如隔三秋,用這種誇張之詞形容他對友人的殷切思念,實是情至之語。同時本體“壹日”,喻體“三秋”,高下相形,對比鮮明,也有力地增強了感情的表達效果。
本詩運用了回復的章法,就更加強了這情思的感染力。成語“壹日三秋”即源出此詩。
過壹天就像過三年壹樣。形容對同性的熱切思戀,似乎專用於戀情。三秋,三個秋天。也有人說是三個秋季的,欠妥;如依原出處,則是。
典出《詩經·王風·采葛》:“彼采葛兮,壹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壹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壹日不見,如三歲兮。”
有人認為“這是壹首勞動者口頭創作的旨在表現和歌頌彼此偉大、純真之友誼的民歌”(《詩經鑒賞辭典》,任自斌主編,河海大學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同性之間的友誼也是可以如“壹日不見,如三秋兮”般深刻的,可歌可泣的,對於這壹《詩經》名篇的解讀不壹定要限制於男女之情中。
至於“三月”、“三秋”、“三歲”的逐層遞進,只是思戀之情逐層深化之需要。把“不見”的“壹日”誇張為“三月”、“三秋”或“三歲”,都是壹個意思:妳不在我身邊,時光過得很慢很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