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統失調這個詞太高大上,以至於很多寶爸寶媽壹聽這個詞,就覺得早教機構很靠譜。生怕自己家娃“輸在起跑線”的爹媽當然大把銀子掏出來上課。但是卻不知道這個詞到底是什麽意思?為啥自家寶寶幾乎每條都中?今天我們就來深八壹下,幾乎沒有哪個寶寶能躲過的“感統失調”。
感統失調到底是什麽
1、感覺統合理論
感覺統合,簡稱感統。是南加州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愛爾絲(AyresA.J)提出的壹種理論,但其實並沒有足夠的證據來證明該理論的正確性。
理論認為:人的感覺分為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還有掌握平衡感的內耳前庭覺,以及本體覺等等。感覺統合就是說我們通過這些感覺,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然後分析刺激,做出回應的能力。比如壹個人喝到很燙的水,就不會繼續喝了。
2、感統失調:被虛假宣傳的嚴重癥狀
而感統失調,可以直接從字面上理解,就是感覺統合能力出了問題,某壹種感覺格外敏感,比如害怕水就可以被認為是觸覺太過敏感,或者是因為前庭覺出了問題,平衡感很差,走路愛摔跤等等。在國外,感統失調通常用來描述,兒童自閉癥或者多動癥的癥狀。根本沒有用在普通兒童身上。所以我們也很難找到關於感統失調的國外早教書籍或者論文。
我家寶寶真的“感統失調”了麽?
茉莉媽媽斷定茉莉“感統失調”證據確鑿,因為她在早教班填了壹份關於“感統失調”的量表。那些日常行為的問題,茉莉幾乎條條都中。而這些行為問題中,讓她最煩惱的是茉莉的註意力也太不集中了,總是玩玩這個玩具,兩下就丟壹邊,再去看看這個。茉莉媽媽擔心她以後在學習上會有困難。
▲?所謂“感統失調”是發育中的正常現象
其實早教機構量表中的內容,幾乎涵蓋了孩子成長中最常見的那些問題。所以我們對照量表在看自己的孩子,真的是感覺條條都在說自家的娃。認生、怕水、好動、控制不了情緒。其實孩子的個性千差萬別,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會有不同的行為表現。就算有些表現看起來有點“感統失調”,大部分也會隨著孩子的成長慢慢解決,家長不用過於擔心。就像壹歲半的茉莉,難以長時間集中精力本來是正常的行為,卻讓焦慮的媽媽覺得是“感統失調”。
▲ 嚴重“感統失調”需要擔心的是背後原因
大部分孩子的“感統失調”都是早教機構在販賣焦慮,而少部分孩子真正的“感統失調”就壹定要引起家長重視。比如壹般孩子特別好動,會被認為前庭覺遲鈍。但是當孩子喜歡不斷旋轉的甚至已經影響正常生活的時候。寶爸寶媽最好帶孩子到正規的醫療機構檢查,嚴重的感統失調,原因可能是自閉癥或多動癥等心理疾病。早教機構所謂的“感統訓練”完全解決不了問題。
感統訓練有無意義?
即便“感統失調”只是早教機構偷換概念,販賣焦慮的產物。鄰居樂樂的奶奶還是認為,感統訓練是有用的。樂樂是個三歲小男孩,但是平衡感和肢體協調能力比較差。當小區的男孩子們騎著滑板車、平衡車各種車呼嘯而過的時候,唯獨不見樂樂的身影。就算是走走小區的石子路,已經早就走穩的樂樂還是會摔跤。但自從上了早教班的感統課,奶奶說樂樂的平衡感似乎變好了。
打開感官的感統課
二寶的早教課程裏,也有針對感統的課程。我還記得壹節課是老師把壹些墊子扔在教室各個角落,跟孩子們說這是小石頭,我們現在要踏著石頭過河。我心中泛起壹絲悲哀。在我們小時候,踏著石頭過河,聽著溪水潺潺、聞著田野裏的花香是每天的日常,哪裏有什麽“感統失調”?
而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都生活在都市裏,他們能摸到的東西,大都是金屬、塑料、木材。如果再有壹兩個擔心孩子生病,不讓他們到處亂摸的家長。觸覺怎麽發展?他們能聞到的東西只是加工過的食物、人造的香精。感覺的豐富性大打折扣,感知的能力也受到影響。而感統課上,老師會通過各種刻意準備的材料,讓孩子的感覺世界更加豐富。
感統課替妳陪娃玩
如果不去理會聳人聽聞的“感統失調”,僅僅把感統課當做是專註陪娃的契機。花出去的銀子或許會沒那麽肉疼。愛摔跤的樂樂,其實並不是什麽前庭覺失調,只是因為奶奶常年帶娃,老人不願意出門,樂樂也基本在家活動。練習的少,自然肢體不協調。在感統課上和老師家長壹同瘋玩,時間長了,當然會有改善。
在家如何帶寶寶“感統訓練?
想要讓娃的感覺統合能力發展的更好,其實沒必要壹定去上動輒大幾萬的“感統培訓班”,做到這幾點,在家和娃好好玩就足夠了。
爸爸要上陣
媽媽和家中長輩長期照顧,而爸爸陪伴時間少的孩子,更容易出現肢體協調、敏感等問題。那僅僅因為運動不足。媽媽陪娃的方式更傾向於安靜的玩玩具、對話和情感連接。而爸爸的遊戲更多是指向體能的,對孩子的身體控制能力發展,有無法代替的正向作用。無論對於男孩還是女孩,爸爸的陪伴都是至關重要的。
放手讓孩子探索
在小區裏常常能見到景象,孩子在前面跑,奶奶拿著水壺在後面追。壹邊追壹邊說,跑慢點,小心摔到。當孩子對地上的樹葉感興趣正準備撿的時候,老人說。別拿別拿臟臟。孩子於是縮回了手。起風了,老人馬上說,走回家,起風了,別感冒了。種種所謂“感統失調”的壹大原因就是:孩子被保護的太好了,以至於沒有機會,打開感官探索世界。
在孩子遊戲的時候,我們要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盡量放手,帶孩子到刺激足夠豐富、場地足夠大的地方,讓他們自己探索。觀看螞蟻、感受風吹過、聽樹葉沙沙的聲音。而不是呆在遊戲房,面對聲光電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