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是yí xiè qiān lǐ,
釋義:形容水往下直註流下,流得又快又遠。也比喻文筆或樂曲氣勢奔放。
1、形容水的奔流通暢快速。
唐·李白《贈從弟宣州長史昭》詩:“長川豁中流,千裏瀉吳會。”
宋·陳亮《與辛幼安殿撰書》:“長江大河;壹瀉千裏。”
《警世通言》卷三.王安石三難蘇學士:“回時乘著水勢,壹瀉千裏,好不順溜。”
明 顧起元 《客座贅語·山水》:“ 江 水壹瀉千裏,沙騰浪湧,天日為之昏,最為怪偉。”
2、比喻行文暢達,氣勢奔放。
明 焦竑《玉堂叢語.卷壹.文學》:“其文如源泉奔放,壹瀉千裏。”
明·王世貞《文評》:方希直如奔流滔滔,壹瀉千裏,而瀠洄滉瀁之狀頗少。
清 趙翼《甌北詩話.卷五.蘇東坡詩》:“坡詩放筆快意,壹瀉千裏,不甚鍛鍊。”?
3、比喻口才的雄辯。
如:“他壹上場就口若懸河,壹瀉千裏,逼得對方百口莫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