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彩陶的特點是紋樣節奏鮮明,韻律感很強。
彩陶發源於距今約10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在新石器時代伴隨著相對定居的農耕文化壹起發明了燒陶技術。關中地區大約在公元前6000年的老官臺文化時期就有了較發達的陶器,有個別缽形器口沿裝飾壹條寬彩帶,這是彩陶的萌芽。
在公元前5000年的西安半坡村的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很多精美的彩陶,表明在半坡時期,人們已經能熟練地控制窯溫,並且彩繪藝術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彩陶的器型基本上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常見的有盆、瓶、罐、甕、釜、鼎等,在器型上很難看出來有其它特殊的用途。在仰韶文化遺址中,曾發現用兩甕對合理葬小孩的例子,甕上鑿壹小孔,表達了原始人對再生的向往。
彩陶的歷史
中國彩陶的起源壹直頗多爭議,在大地灣發現的直徑51厘米的彩陶圜底魚紋盆,是國內發現直徑最大的魚紋盆。與上面地層的仰韶文化面貌截然不同。陶片質地松脆、色澤不勻,幾乎見不到大塊的陶片,墓葬中的隨葬器物多已破碎,發掘人員形象地稱這些陶片為“酥皮點心”,這壹現象可說明當時制陶技術較為原始。
這樣發現的器形很特殊,底部多有小小的三足支撐,或圜底、或圈足,基本不見平底器。更為奇怪的是,在缽形器口沿內外均發現暗紅色的彩條帶。以上特征無疑表明,它們不是通常認識的仰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