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返寶珠巖有感
(10年前,虔誠當義工頭兒,管理勞作在清朝帝師蔡新家族護持的寺院——漳浦清泉巖。
? 癸巳年中秋之夜,返鷺島賞月之時,突然被告知,我被遴選啦,被距離幾個山頭外的寶珠巖的老人,壹位素不相識的老沙彌尼秋姑,欲“禪讓”與我……秋姑已逝,清明時節,思憶綿綿!)
寶珠出袖落龍喉
從茲地火化涼清
梁皇懺昭明六趣
出家偈嘉慶三明
金剛萬劫還虛空
玉璽千載任說評
緣來爛柯覓真跡
葛山如此壹缽情
備註:
1.,“重返”析義:昨日,撰文思念壹位與我緣分奇妙的菩薩,她叫秋姑。
十年前,她說她像“井邊會”的女主角壹般,守駐漳浦寶珠巖,與其子(釋正勤法師)靜候十八年,等我“歸來”。
秋姑(法號釋誌秋),福建漳浦杜潯人。
2,蔡新(1707~1799年),字次明,號葛山,別號緝齋,福建省漳浦(今漳浦縣大南阪下樓村)人,清朝大臣。
傳說,那年建文帝(朱允炆,其祖父昵呼之為“半邊月”)出逃至漳浦火燒寮時,三年壹次的地火恰又燃起,倉惶窘迫至極!他袖出朱元璋給的定火寶珠,猛然投擲,直鎖龍首山火龍之喉!從那以後,至今,漳浦的火燒埔,火燒寮等地域,地火不再,有名無實!
? 傳說,帝師蔡新年少時,從家鄉清泉巖到附近的寶珠巖,拾掇柴火,禮佛食齋,聽聞軼事,發誓昭雪,以酬謝禮敬,開山鼻祖朱允炆……遂如願。
? 蔡新曾題寫《寶珠巖》牌匾,今下落不明。
蔡新在《緝齋詩稿·卷二·感興十首》詩曰——
閩士當明季,曾聞林午尼。
虛空歸粉碎,艮背乃植基。
洗心藏於密,養氣浩為期。
曩者識其術,終恐為世疑。
六籍未榛蕪,聖賢不余欺。
窮所事探討,恥與道術歧。
佳谷信甘美,豈作玩好資?
荑稗雖可食,傷哉難療饑。
? 詩中之“閩士當明季,曾聞林午尼”,詩中帝師觸景生情之地,就是明朝林龍江創建的“三壹教”(亦稱“夏教”,俗稱三教,現稱三壹教)祖庭之壹的、福建漳浦寶珠巖。
? 史載,漳州舊有的三教祠,寶珠庵(即寶珠巖),在邑南門外十五裏火燒寮地(今為舊鎮鎮青年農場)。
? 寶珠巖林巒幽秀,水石清奇。當時,朝廷諸多要人,紛至沓來,聚集“朝天石”下,“三才洞”中,撫今追昔,呷茶論禪,寶珠巖,可說是明清高官“俱樂部”。
? 萬歷間,莆田林三教兆恩因張璉之亂,流寓於浦,擇地建庵,令其徒張氏居之有益藩及藩臬贈匾。康熙壬申(三十年1792),道者張勇功重建。(摘自康熙版《漳浦縣誌》卷2)
明朝時,福建漳浦寶珠巖獲贈匾額“道紹三尼”壹事,流傳在三壹教傳播核心區——莆田,極大地凸顯了寶珠巖的地位。?
據漳浦縣誌所述,及其相關學者的論證,帝師蔡新與漳浦寶珠巖因緣深厚。
有關寶珠巖的“前世今生”,請關註莆田《夏天》雜誌盧永芳先生有關《漳浦寶珠巖》的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