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原名顧)出生於江蘇連雲港,1963,美術學博士。現為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教授、碩士生導師、南京藝術學院中國畫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畫研究》主編,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中文名:古(古)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江蘇連雲港
出生日期:1963
職業:教授,藝術家
畢業學校:南京藝術學院
代表作:《顧作品集》
角色的生活
1963出生於江蘇連雲港,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中國畫專業,獲學士學位,先後獲得碩士、博士學位。
歷任上海大學藝術研究院院長助理、上海大學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藝術研究》編輯部主任。
廣西藝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廣西藝術學院美術館館長,藝術史學科帶頭人。麗江畫派促進會常務理事兼秘書長。
南京藝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南京藝術學院中國畫研究院執行院長,南京藝術學院百年校慶美術學院籌委會副主任。
藝術品
理論
出版有《藝術境界》、《前海畫派繪畫研究》、《中國畫筆墨研究》等多部專著。
在《藝術與設計》、《中國畫家》、《畫報》、《藝術探索》、《新視覺藝術》、《中國美術研究》、《美術大觀》等專業期刊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發表專題研究論文多篇。
他是廣西藝術學院藝術史學科帶頭人。
畫
月亮湖、織女、單鑫等。參加全國和省級美展並獲獎。他們的作品被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領導人。
2012 12在江蘇省美術館舉辦個展。
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了《顧作品集》。風景畫包括廣西寫生系列、黃山寫生系列、太行寫生系列、萬宇寫生系列等。花鳥包括雲南素描系列,包括人物素描和書法。
評價和欣賞
吳長江(中國美術家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崇尚外教本色,遊遍名山大川,因工作需要在北京、上海、南寧、南京等地任教,深受京派、海派、金陵派、漓江派的影響。這種大規模的跨地域文化體驗和思考,必然會豐富他的學識,錘煉他的性格,積澱他的厚度,使他的藝術創作及其成就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
從整體上看,魏的國畫作品追求的是質樸無華的趣味,在男仕中尋求優雅與從容,努力構建國畫神韻與神韻雙贏的境界。就山水而言,未夕用粗笨的線條構築了壹個蒼勁渾厚的藝術境界,體現了金石精神用筆用墨所表現出來的精神。魏的花鳥畫,致力於中國畫的寫意精神,在恣意的筆法中,營造節奏和韻律,構築中國畫的神秘境界。
黃格勝(致公黨中央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廣西政協副主席、廣西藝術學院院長)魏在錘煉中國畫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他廣泛研究傳統繪畫的經典,尤其是宋人的山水畫。曾四次到黃山寫生,足跡踏遍三山五嶽。在書法方面,他學習了傳統經典,如《叢寶子碑》、《張遷碑》、《石門頌》、《鄭文公碑》和李北海的《嶽麓山寺碑》。繪畫創作以花鳥畫和工筆人物畫為主。在他的藝術創作中,他直面生活,使他的筆觸生動有趣。他的筆又粗又老,他追求的是大氣磅礴,氣象悠遠。未夕書法篆刻的長期錘煉和修養,以及對繪畫史理論的系統學習和理論思考,使作品包含了更多的傳統和思想內涵。他在畫風的形成上沒有“過早擺脫”,追求所謂的“圖式”人格,但他耐得住寂寞,沒有放松對自己的要求。
阮榮春(國務院學位評定組成員,中國國家畫院阮榮春工作室導師,華東師範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著名藝術理論家、畫家)。
未夕近30年來壹直在“不斷變化”,地理區域在京、滬、蘇、桂。流傳並受到京派、海派、金陵派、漓江派的影響。在學術領域,他浸淫於藝術史和美學研究,繪畫更兼容人物、山水、花鳥、書法篆刻。魏對不同地域文化的觀察和研究經歷,以及在藝術研究和實踐的深度、廣度和深度上的長期探索、追求和體驗過程,使他的藝術創作和作品呈現出獨特而鮮明的個人風格,從而在日益繁榮多彩的藝術領域中脫穎而出。
魏年輕時擅長繪畫,但稍晚時對碑和進行了系統的研究,涉及宋代四大家:蘇、黃、米、蔡。20世紀80年代,魏入南藝後,迷上三代金文,潛心篆書研究,研究《顏》、《顏堡子》,最後落於《廬山寺碑》,形成了他古樸剛勁的文字線條,融入其花鳥、山水畫中,對其畫風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
魏的花鳥畫遠離了宋人婉約質樸的氣息,而接近了石濤和八大的生機。他們的畫風蒼勁奔放,徐青藤的影響顯而易見。未夕的畫面除了大氣、豐富、生動之外,更多的是優雅、飄逸,這使他跳出了傳統的洞穴,使之符合傳統的瞬間,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和當代特征,突出了自己的風格特點。使他的作品在當代花鳥畫中獨樹壹幟,標誌著當代探索寫意花鳥畫的新高度。
魏的山水畫數量不多,卻能氣勢磅礴,氣勢磅礴。究其淵源,壹方面,很明顯宋畫是宋人所建,可以畫出書法的趣味和篆刻的金石。其次,魏的山水畫創作明顯處於從師法自然到師法自然的探索發展過程中。黃山寫生和對廣西十萬大山獨特地形的觀察和了解,對他山水畫風格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
鄭(全國政協常委、廣西藝術院副院長、廣西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著名畫家)
魏的花鳥畫作品主要有三個特點:壹是在傳統花鳥畫繼承基礎上的創新。魏的花鳥畫從作品的構圖設置和表現方法上明顯得益於徐青藤的恣意和陳淳的從容淡定,其豐富性和簡潔性明顯受到劉海粟的影響,而其整體的簡潔性又“消化吸收”了齊白石和的形式旨趣,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次是作者在作品中呈現的造型能力、構圖設置能力、筆墨技巧。他的《秋趣》、《雨季》、《秋風》等作品的特點是對金石學的熱情和興趣,其生動的筆法無疑體現了這些特點。第三,作品在蒼勁生動的寫意中表現出壹種飄逸靈動的風格,這是壹種非常難得的珍貴畫風,也是他的作品以“江南風光”為素材體現其面部表情的成功典範。
2000年後,魏致力於研究巖石的結構,欣賞用筆墨表現物體的方式方法。這種思考和探索的過程促成了未夕山水畫的又壹次轉型。代表作品主要有《成齋詩》、《黃山雨景》、《黃山白龍潭》、《唐詩》、《皖南山水人家》等。經過壹段時間的思考和實踐,他轉向李可染的厚重和體積,黃的簡單和小三,以及宋人山水的宏偉和崇高。“有了堅定剛健的輪廓,有了線條的頓挫,才能領略大自然的精神幽默,以質樸、豪放、蒼茫展現我們不屈不撓的人格精神和對生命的豪邁激情。”近期作品《防城港幻石谷之思》、《嶗山界》等,體現了他這壹時期作品的風格特征。標誌著他的山水畫藝術達到了新的境界和高度。
魏的中國畫始終植根於傳統,走的是壹條“中國畫”的正道。無論是藝術創作還是理論研究都取得了壹定的成就,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特色。他的能力、才華、作品、理論思維為他的繪畫藝術拓展了發展空間,他“承前啟後,鑄今”的藝術風格,他“大道至簡”的藝術追求和學術主張,必將使他不斷躍上新的高度,取得更大的成功。
印石(江蘇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國家壹級美術師、中國著名畫家)
魏的壹批近作的風格和面貌,遠遠出乎我的意料。在當前藝術創作尋求圖式特征的大環境下,魏並不急於尋找壹種標新立異、標榜自我的“圖式人格”。他反而更加堅定地走“中國畫”的正道,默默攀登,不斷錘煉自己的筆墨語言,提煉鑄造自己的藝術風格。
他在近期的山水作品中,壹改水墨染法求肌理和“視覺張力”的風格取向,而是以辛辣蒼勁的輪廓和創新的奔湧,構建了壹幅氣勢磅礴的山水,展現了筆墨所承載和傳達的精神文化意義。而他的花鳥作品,已經完全擺脫了以彩墨漬、礬水潑灑的形式追求,回歸到傳統的“筆墨範式”。他自己跟我說,最近的畫是“越畫越土”,我卻覺得是越來越回歸中國畫的本質,走上了壹條傳承、探索、創新的道路。
魏近期的山水作品《防城港幻石谷之思》和《嶗山界》古樸雄渾,是八尺長的大型作品,在山水畫的語言風格和情景營造上表現出他的個性特征,與他以往的山水作品過分追求筆墨的肌理和圖式特征有很大不同,顯示了他在藝術追求上的自覺和成就。他的壹批花鳥作品也很有針對性,在構圖設計和筆墨的逸散上都下了很大功夫。
高雲(江蘇省文化廳副廳長)顧同誌可以用“三個壹”來概括:他是優秀的畫家,優秀的學者,優秀的高校工作組織者。
魏同誌是壹位優秀的畫家。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國畫專業,獲學士學位,後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獲博士學位。劉海粟等名師,大學教育背景優秀,繪畫功底紮實。秉承劉海粟先生“以不變應萬變”的精神,廣泛涉獵中國傳統書畫藝術,兼收並蓄。不僅要向古人學習,還要向大自然學習。宋元各派,常春藤,柏楊,石濤都是其他方法的老師。黃山、太行山、雲臺山都有他們的素描。此外,他非常重視“以書入畫”,在金石上下功夫,書法功底深厚。正是這些不懈的努力,使得他近年來充滿韻味和神韻的個人繪畫風格,古樸而笨拙,逐漸顯現。
魏同誌是壹位優秀的學者。作為美術學博士,顧同誌在致力於中國書畫創作的同時,更註重自己的學術修養和理論建設。出版《藝術現狀》、《海派繪畫研究》、《傳承與創造》等專著多部,在《藝術與設計》、《畫報》、《藝術探索》、《美術大觀》等專業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主持課題多項。他是廣西藝術學院藝術史學科的學術帶頭人。這種長期致力於理論和繪畫史的研究與思考,使他既能從縱向歷史的角度,也能從中西繪畫的橫向比較分析和理性判斷的角度,對中國繪畫進行細致的分析和梳理。同時也使他的書畫作品在精神上更加深邃典雅。
魏同誌是壹位優秀的大學管理者。顧同誌不僅是壹位學者型畫家,也是壹位優秀的管理者。從上海大學藝術研究院的成立到廣西藝術學院中國畫學院的完善:從南藝百年書畫展的成功舉辦到南藝中國畫研究院的成立,顧同誌功不可沒,充分體現了他極強的組織能力、責任意識和藝術擔當。
總之,魏同誌是壹位具有高度責任感的學者型畫家。正是因為有顧這樣壹批優秀畫家的存在,江蘇的文化藝術事業才得以振興和騰飛。
蔔凡(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美術系主任,博士生導師)
我認為中國畫從古代興起至今,跨越了隋唐、宋元、明清的大山。通過分析宮廷畫家、文人畫家和工匠畫家,他們流傳下來的藝術作品不可避免地包含了這三種意義,即藝術史意義、社會學意義和商品學意義。當今社會,最終影響畫家的是什麽樣的意義,依然是畫家本人。看完魏的畫,我很開心,因為我在他的畫裏根本看不到功利的心,只是單純的用畫來表達我的思想和藝術見解。他的繪畫從宋代的山水中汲取養分,對宋代的山水藝術營造有著深刻的理解。他的筆法蒼勁有力,技巧性很強。但他的寫意花鳥很文人,寧靜平和,充滿生機。他能將這兩種藝術品質很好地結合起來,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語言,即堅持傳統,又有新意,是對中國傳統繪畫的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