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地形以山地、平原為主,戈壁、綠洲、大漠東西展開,南北更替,相間排列。按特征可分為三類:西南部祁連山冷龍嶺及其支脈,山勢雄偉挺拔,有“祁連近天都”之稱,冷龍嶺為境內最高峰,海拔4442米,終年積雪,山間分布天然森林,高山草甸,植被覆蓋率達75%,是金昌重要的水源涵養區,自古就有“祁連雪皚皚,焉支草茵茵”之說,是久負盛名的天然牧場。中部祁連、大黃、武當、龍首山之間的永昌、清河、三堡等綠洲,海拔在1800米左右,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是境內主要農作物種植區。東北部海拔在1500米左右,除寧遠、雙灣綠洲外,其余則為戈壁、沙丘、荒漠和半荒漠草原。 行政區劃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金昌市轄1個市轄區、1個縣。
金昌市 面積8896平方千米,人口45萬人(2004年)。市人民政府住所地金昌市新華路76號,郵政編碼:737100,電話區號:0935。
金川區 面積3017平方千米,人口20萬。郵政編碼737103。轄6個街道、2個鎮。
永昌縣 面積5879平方千米,人口25萬。郵政編碼7372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轄6個鎮、4個鄉。
*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截止2002年底,全市土地總面積1334.37萬畝。其中:耕地面積148.82萬畝,林地面積74.35萬畝,水域面積17.55萬畝,交通用地9.09萬畝,園地面積3.0萬畝,草地面積257.98萬畝,居民點工礦用地26.15萬畝,未利用土地797.43萬畝。
礦產資源:金昌市橫跨兩個地質構造單元,主要以龍首山南側深大斷裂為界,北部為阿拉善臺塊,南部為祁連山褶皺帶,地層出露齊全,礦產資源豐富,截至2000年底,***發現礦產地94處(不含伴生礦)。其中黑色金屬礦產14處,有色及貴金屬礦產20處,各類非金屬礦產49處、能源礦產11處。礦種包括鐵、錳、鉻、鎳、銅、鈷、鉛、鋅、鎢、金、銀、鉑、鈀、鋨、銥、釕、銠、硒、碲、硫、磷、石灰巖、白雲巖、矽石、螢石、玉髓—瑪瑙、水晶、粘土、膨潤土、水泥配料黃土、建材花崗巖、巖棉原料輝綠巖、滑石、石膏、煤、石油、稀土和鈾等38種。根據所探明的儲量,有大型礦床14個,中型礦床7個,小型礦床23個,礦點或礦化點50個。鎳礦儲量豐富,規模巨大,僅次於加拿大薩德伯裏礦,居世界第二、全國第壹位,銅、鈷等礦產儲量居全國第二位。儲量居全省首位的有鎳、鉑、鈀、鈷、硒、膨潤土、銅、伴生硫以及花崗巖材等20種。鎳、鉑、鈀、鋨、銥、銠、碲等礦產儲量均占全省100%,鈷、硒、膨潤土占全省90%以上,銅占全省50%以上。
電力資源:有火力發電廠1家,水電站5座,總裝機容量34.385萬千瓦,年發電量19209萬千瓦小時。
光能資源:金昌屬多日照區,光能資源充足。市區年均日照時數達2963小時,永昌2884小時,南部山區2210.5小時,市區輻射量為每平方厘米1380千卡,光資源利用條件優越。
水利資源:金昌幹旱少雨,水資源較為匱乏,1992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108個重點缺水城市之壹。境內主要河流有東大河、西大河,均發源於祁連山,屬河西內陸河石羊河水系,多年平均徑流量4.76億立方米。現有中小型水庫5座,總庫容21619萬億立方米。為此金昌市與1995年開始建設“引硫濟金”工程,並與2003年初正式通水。“引硫濟金”工程是目前全國海拔最高的引水隧洞工程,該工程的建成通水,有效地緩解了金昌的缺水矛盾。
動植物資源:境內有各類野生動物220種。其中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雪豹、淡腹雪雞、藍馬雞3種。屬國家三級保護動物有馬鹿、麝、猞猁、石貂、黃羊、鵝喉羚、水獺、天鵝8種。境內有喬灌木,藥用和食用植物及牧草等各類野生植物250多種。其中有名貴中藥材秦艽、麻黃、大黃、鎖陽、雪蓮、甘草、蓯蓉、羌活、黨參等30余種。食用類植物有發菜、蘑菇、蕨麻、地卷皮、沙蔥等10余種。主要樹木有雲杉、松、柏、柳、榆、槐、沙棗等。果木有梨、蘋果、桃、李、杏等。頗具經濟開發價值。 旅遊資源 金昌旅遊資源豐富。境內文物古跡繁多,已發現200余處。有新石器時代的鴛鴦池、二壩遺址;有西漢時期的驪靬遺址,漢、明長城及為數眾多的漢墓群;有唐代聖容寺塔;有被譽為“河西中天壹柱”的明代永昌鐘鼓樓;有以北海子塔為主的古建築群等風景區,有雪山、草原、松濤、水波相映成趣的西大河風景區,是旅遊度假的好去處。 氣候概況 金昌地理位置及其地形地貌較為復雜,南北海拔差達3000多米,氣候差異較大。北部地勢平坦,幹旱少雨,炎熱幹燥,日照豐富;南部山巒疊加,海拔高而潮濕多雨,氣候寒冷,終年無夏。呈現以大陸性沙漠幹旱氣候為主和南部祁連山高寒氣候為輔的特征。金昌自然降水由東北向西南遞增。北部市區平均降水量為119.5毫米,淺山區年平均降水量為210.4毫米,南部高山區年平均降水為300毫米以上,降水量時空分布極不均勻,造成年度和時段幹旱常有發生。壹年中降水多集中在6—8月,占全年的65%,5月占8.5%,9月占11%,10月至次年4月只占14%。金昌年均氣溫隨著海拔增高而遞減。1市區平均氣溫9.3度,最高年份10.4度,最低年份8.5度;永昌縣年平均氣溫5.3度。市區最高氣溫42.4度,永昌縣35.1度;市區最低氣溫-28.3度,永昌縣-28.3度。無霜期市區為175天,永昌縣為135天。 科技發展 金昌建市以來,科技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協同各方力量,認真組織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強化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工作,全面提高各產業的科技含量和水平,加快科技進步步伐,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 科技計劃順利實施。該市科技計劃是以科研、科技攻關、星火、火炬、成果推廣和軟科學研究等六大計劃為主而進行組織實施的。由於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科技工作,不斷優化科技發展環境,不斷完善科技發展運行機制,為科技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使科技計劃工作能夠順利、有效地實施。建市以來,***組織實施科技計劃項目391項,其中農業項目179項,工業項目124項,醫療衛生項目26項、軟科學研究項目53項,其它項目9項,其中“九五”實施項目 l43項;***完成264項,這些科技項目的實施,有效地引導、促進了國民經濟各產業的調整和優化,不斷提高了經濟發展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水平,極大地推動了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科技成果碩果累累。科技成果是科技工作成效的重要標誌,建市以來,已取得市級以上科技成果165項,其中農業98項,工業37項,其它30項,其中“九五”期間55項。獲得各類科技進步獎勵項目 l13項,其中“九五”獲獎30項。***取得重大科技成果46項,以《沿山冷涼灌區油菜豐產栽培試驗示範》、《平川灌區噸糧田試驗示範》、《糧食作物綜合增產技術試驗示範》、《節水灌溉試驗示範》、《日光溫室蔬菜栽培技術試驗示範》、《年20萬畝沿山冷涼灌區糧食作物大面積畝產超千斤試驗示範》為主的重大農業科技項目的實施完成,推進了該市農業產業化進程;以《以二次氫氧化鈷為原料生產硫酸鈷試驗》、《年產4萬噸低鹽重質堿技術開發》、《高濃復混肥生產技術開發》為主的重大科技成果的取得和向生產的轉化,產生了較大的經濟效益,有效地促進了工業結構的調整,培植了新的經濟增長點。
—— 科技試驗示範廣泛開展。科技試驗示範工作是推動科技進步的有效途徑。通過科技試驗示範,把先進的科學技術及成果進行組裝配套應用於科技試驗示範點,進行試驗示範和推廣、發揮示範的帶動和輻射作用、有力地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速度,促進了工農業生產和經濟的發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到目前為止,全市***建立科技示範鄉3個(雙灣鄉、東寨鄉、水源鄉),科技示範村6個(金川區的尚家溝村、九個井村、油籽窪村、永昌縣的方溝村、三溝村、勝利村),農業科技示範基點3個(金川公司四號果園、永昌縣清河制種場、駐金某部日光溫室);科技先導型示範企業3個(金化集團、市鋼管總廠、昌興碳化矽有限公司)。
—— 科技投入明顯加大。“九五”以來,市委、市政府重視並加大了科技投入,市財政***安排科技三項費撥款430萬元,比“八五”期間的234萬元增加了近壹倍。
—— “科教興市”八大工程成效顯著。“九五”期間,市委、市政府為了把科教興市戰略實施落到實處,組織實施了“科教興市”八大工程,取得了顯著成效,***組織實施子項目102項,投入科技三項費293.3萬元;其中已經完成的項目68項,新增產值約2.69億元,新增利稅約1.2億元,為該市科技成果轉化、科技產業化和國民經濟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 科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明顯提高。建市以來,特別是“九五”期間,全社會對科技發展的重視程度明顯增強,“科教興市”已經成為人們的***識。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對科技工作的重視和支持,有效地促進了科技進步與發展,科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明顯提高。“七五”末,該市的科技貢獻率為24%左右,“八五”末達到32%左右,“九五”末達到40%左右,其中農業方面的貢獻率達到45%以上。
—— 民營科技發展方興未艾。“九五”以來,民營科技企業象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全市已發展民營科技企業50余家,建立民營科研機構18家。民營科技企業的發展,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新的重要的經濟增長點。
—— 科技服務體系日趨完善。科技服務體系是科技與經濟相結合的紐帶,是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橋梁。目前,全市科技服務體系已初具規模,基本形成了科技服務網絡,並逐步向社會化、實體化、專業化、產業化方向發展。隨著政府上網工程的實施,現代科技信息網絡已在全市建立,信息的搜集、整理、反饋、服務工作能夠有效開展;科技成果推廣、技術開發與改造等已通過科技開發與服務系統直接進入工農業生產領域;農村科技服務體系的建立本著“鞏固提高縣壹級,充實加強鄉壹級,延伸發展村壹級”的原則,抓產前、產中、產後服務三個環節,形成了農技推廣、科技示範、科技培訓、病害防治等10大服務體系,為農村科技社會化服務提供了保證。 教育事業 建市以來,該市教育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協同各方力量,大力發展基礎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取得了顯著成效。
全市以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為重點,以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為中心,大力加強素質教育,不斷加大對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的投入力度,教學質量和水平得到進壹步提高。2001年全市有小學174所,在校學生45403人,有專任教師1969人,小學畢業升學率達95.9%,其中,永昌縣達95.1%,金川區達97.3%。全市有普通中學33所,在校學生32291人,專任教師1847人;普通高校報名2580人,統考上線人數1805人,上線率為69.96%,被各類高校錄取1608人,錄取率為62.33%。職業中學3所,在校學生1115人,專任教師125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學生70人,專任教師24人;學校占地面積973016平方米,當年新增面積13636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