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丹霞地貌形成的地質作用過程

丹霞地貌形成的地質作用過程

 丹霞地貌定義為?有陡崖的陸相紅層地貌?,1928年馮景蘭等在廣東省仁化縣丹霞山考察時首先命名。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丹霞地貌形成的地質作用,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丹霞地貌的形成地質作用

 1 丹霞地貌形成的物質基礎

 在眾多丹霞地貌中可以發現,其物質載體為紅層。紅層比較復雜,不同沈積盆地、不同的沈積環境、不同的巖相,其巖性差別較大。但紅層基本是由陸源碎屑組成,巖性為角礫巖、礫巖、砂礫巖、砂巖、泥巖、化學沈積巖、生物碎屑巖。但以礫巖、砂礫巖、砂巖為主。巖石的碎屑物成份壹般與碎屑物來源地的關系較大。紅色盆地周邊多為物質來源地。礫石的成分尤為明顯。

 紅層中的紅色主要是巖石中高價鐵的含量較高造成的。紅層形成的古地理環境是決定沈積物顏色外在條件之壹。在地質時期,紅層沈積發生在古熱帶和亞熱帶的盆地中,在幹旱和半幹旱的氧化環境下沈積。紅層中的物質在搬運和沈積的過程中分選作用影響組成成分。它們之間出現了顏色的差異。以鐵質膠結的紅層,顏色呈現鮮紅的色調。若以鈣質或矽質為主要膠結物的紅色地層,則顏色較淺。

 2 斷裂、節理對丹霞地貌發育控制

 盆地內部的構造控制丹霞地貌山體的格局和山體的形態。以丹霞山為例:大的斷裂控制丹霞山體的排列方向,次級斷層和大節理的交匯處是丹霞地貌發育特征較顯著的地方。浙江新昌穿巖十九峰位於北北東向的斷層和北西向的次級斷裂交匯處。大斷層的延伸方向和十九峰的排列方向基本壹致。丹霞山山體中的排列方向為北北東向,與大斷層的方向基本壹致。而峰叢、石柱排列的方向主要與東西向的斷層和大節理延伸的方向基本壹致。大型的北北東向的壓扭性節理和東西向的張性節理切割地層,形成菱形、多邊形的網狀塊體。經過流水侵蝕和化學分解、重力崩塌作用發育丹崖、方山、石柱、溝谷等丹霞地貌類型。

 丹霞地貌發育地層的產狀較緩。丹霞地貌形態的頂與其上覆地層的巖性和風化物有關,頂是壹些鐵質膠結物和較堅硬抗風化較強的巖性。受垂直節理控制的陡坡,主要是較大面積的巖塊沿垂直節理面發生崩塌作用形成壯觀的陡崖。崩塌物堆積在崖腳,崖麓的陡緩受崩塌下來的巖塊的影響,塊體較大的巖塊堆積形成坡面陡,反之則緩。

 3 流水作用

 流水作用在丹霞地貌演化中起重要作用。流水侵蝕可以分為物理的沖蝕(下切和側蝕)、化學的溶蝕作用等。流水的侵蝕掏空坡腳的物質,加快重力崩塌作用的進程。流水對紅層中可溶性成分進行溶蝕,促進水動力侵蝕和風化作用的進行。

 4 風化作用

 風化作用對暴露在紅層巖石進行改造活動,各種風化作用表現得十分清楚。由於巖性的差異而導致的抗風化能力的不同,使丹霞地貌陡崖上的微觀景觀產生差異,砂巖和礫巖呈現為正地貌,表現為凸起的巖脊;泥巖和粉砂巖呈現為負地貌,表現為順層凹槽或巖洞。丹霞地貌中普遍發育片狀剝落和重力崩塌,與周期性的溫度變化有關。推測5-10年剝落壹層。

 5 重力作用

 重力作用往往發生在流水下切和側蝕而形成的臨空谷坡上,但流水側蝕掏空坡腳,懸空的巖體便可能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構造薄弱面(節理面、原生構造面)發生崩塌。懸空的巖體便可能產生卸荷節理,上覆巖體失去平衡沿垂直的構造面加速崩塌。重力作用是丹霞地貌發育過程中的重要因素之壹,丹霞地貌坡面發育與重力作用密切的關系。陡崖坡崩塌的巖塊堆積在坡腳,形成麓緩的特征。

丹霞地貌的特點

 在懸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細相間的沈積層理,顆粒粗大的巖層叫?礫巖?,細密均勻的巖層叫做?砂巖?。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點是?赤壁丹崖?廣泛發育,形成了頂平、身陡、麓緩的方山、石墻、石峰、石柱等奇險的地貌形態,各異的山石形成壹種觀賞價值很高的風景地貌,是名副其實的?紅石公園?。

丹霞地貌的定義起源

 1938年,構造地質學家陳國達把這種紅色巖層上發育的地貌稱為?丹霞地形?,並把這種地形作為判斷丹霞地層的標誌。

 1977年,地貌學家曾昭璇才第壹次把?丹霞地貌?按地貌學術語來使用。

 1982年,素有?丹霞癡?之名的地理學家李見賢(黃進)發表了《丹霞地貌坡面發育的壹種基本方式》,這是中國論述丹霞地貌的第壹篇論文。這個時期正是中國旅遊業大規模發展的起始階段,丹霞地貌作為壹種重要的旅遊資源,受到了來自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