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部分(1~5段),描寫大雁歸來時的情景。
第壹段寫與燕子比較,說明大雁才是報春的真正使者。
第二段寫大雁對春天把握準確。
第三段寫秋天的大雁,為下文作鋪墊。
第四段寫春燕歸來時的歡快景象。
第二部分(6~10段),介紹大雁的日常生活。
第六段寫春歸的大雁活潑歡快的樣子。
第七段介紹雁的孤獨和憂郁,從側面反映作者對槍殺大雁者的憤恨。
第八段說明雁群是壹些家庭或壹些家庭的聚合體。
第九段按時間順序寫晚間聽大雁在沼澤中集會時的鳴叫。
第十段說明大雁集合的時間逐漸減少。
第三部分(11~13段),寫大雁的聯合觀念。
第十壹段寫大雁具有人類所缺乏的聯合觀念。
第十二段寫大雁的聯合是全球性質的神奇的大聯合。
第十三段寫大雁的國際性遷徙活動給人類帶來的益處。
擴展資料內容簡介:
作者多用擬人手法描寫大雁,這種寫法不單純是壹種修辭手法的運用,而且表達了作者對大雁的喜愛之情。作者對大雁是那樣有感情,他喜歡觀察它們,研究它們,知之愈多,愛之愈深。因此,大雁在作者心目中,像人類壹樣具有靈性,雁群就像人群似的。
大雁是報春的使者,作者把春雁的數目看作自己農場春天富足的兩大標準之壹,他是那樣珍愛大雁。春雁覓食前後的鳴叫,似乎先有壹場辯論,返回後還會論述食物的價值。作者為孤雁而感傷,為它們失去親人而悲哀傷痛,不必說,這也是對槍殺大雁者的反感乃至憤恨。
晚上大雁群居沼澤,作者說那是他們的集會,他喜歡聽那種集會的種種聲響。作者心目中,大雁具有聯合的觀念,可謂全球壹體化,正是人類所不及的。作者心目中,大雁的遷徙活動是富有詩意的,它們對人類有益無損,大雁歸來的鳴叫,簡直是帶有野性的詩歌。
總而言之,作者認為,大雁是人類的夥伴,動物使地球充滿生機,充滿詩意,充滿樂趣;人類應該珍愛有益無損的動物,和諧***處,不應該憑借自己的優勢而去傷害它們。保護野生動物,珍愛野生動物,就是全文的主旨。
從寫作上說,形象性、知識性、抒情性的完美結合,是壹大特色。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筆下,躍然紙上,聲情並茂。無論描寫大雁歸來,還是描寫大雁覓食、集會,作者按照大雁行為的過程,有層次地細細地加以描寫,讓人如見其形,如聞其聲。
關於大雁的知識,作者介紹了自己苦心孤詣的發現,諸如飛行路線之直,雁隊的數字分析,為人們聞所未聞,讓讀者分享作者的發現之樂。
濃郁的抒情色彩更是壹大特色。字裏行間註滿愛鳥之情。他對大雁的遷徙飛翔由衷欽敬,他為大雁擔驚受怕,為遍體創傷的孤雁的不幸而悲哀傷痛,他為大雁歸來而欣喜歡樂,對大雁的種種鳴聲由衷喜愛,即使不是直抒胸臆,筆墨中也飽含感情。
作者簡介:
奧爾多·利奧波德(Aldo Leopold,1887年1月11日——1948年4月21日),美國享有國際聲望的科學家和環境保護主義者,被稱作美國新保護活動的“先知”“美國新環境理論的創始者”。他同時又是壹個觀察家,壹個敏銳的思想家,壹個造詣極深的文學巨匠。
壹生***出版了三本書和大約500篇文章,大部分是有關科學和技術的題目。《沙鄉年鑒》是作者的自然隨筆和哲學論文集,也是土地倫理學的開山之作。其中,他的作品《大雁歸來》被人民教育出版社選為其八年級下冊語文教科書第七篇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