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NGO是啥組織,運作程序是怎樣的?

NGO是啥組織,運作程序是怎樣的?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非政府組織(公益性組織)

不被視為政府部門的協會、社團、基金會、慈善信托、非營利公司或其他法人,不以營利為目的的非政府組織。

NGO在全球範圍的興起始於20世紀80年代。隨著全球人口、貧困和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人們發現僅僅依靠傳統的政府和市場兩級還無法解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作為壹種回應,NGO迅速成長並構成社會新的壹級。

NGO不是政府,不靠權力驅動;也不是經濟體,尤其不靠經濟利益驅動。NGO的原動力是誌願精神。

壹個發達的現代社會需要發達的非政府組織。據調查,美國非政府組織總數超過200萬個,經費總數超過5000億,工作人員超過900萬人。如此龐大和活躍的非政府機構(NGO),是與美國“大社會,小政府”的制度結構相配套的。這種制度的來源,與美國建國之初移民互助自助的傳統有關。

非政府組織的經濟來源主要是社會及私人的捐贈。美國有力量極其強大的各種私人基金會支撐美國的各種NGO。國家從稅收上確立捐贈部分可以抵稅的制度,鼓勵捐贈。

2. 意義

NGO是政府有效的“減壓閥”和“穩定器”,還有著不可忽視的精神功能。NGO在中國有兩種:壹種是自上而下的NGO,具有較長的歷史和“半官方”的特色;另壹種多由民間人士自發成立。目前全國稍具知名度的民間自發公益類NGO大約在300家左右。中國NGO主要集中在環保領域、婦女領域、扶貧領域,如北京的“自然之友”、“地球村”、“綠家園誌願者”,天津的“綠色之友”等。

NGO的精髓在於「GO」,在於政府組織,因為NGO的目的是關心公***事務,是要幹預公權力的執行,甚至於直接搶奪公權力在自己的手中。在國際社會中,有很多的例子可以說明,NGO足以影響各國政府的決策,例如1999年WTO西雅圖部長級會議、今年WTO坎昆部長級會議,NGO的影響力從場外延伸到場內,WTO當中對於各國勞工、環保、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等等不利的談判,NGO壹直在給予幹擾和阻止,可以說對世界貢獻良多。就算在壹國之內,NGO也常常有決定福利、國家法令、政府資源分配等方面的影響力。

這個世界上三種關鍵力量,就是國家、市場與公民社會,而NGO就是代表公民社會的力量。國家的公權力,是壹國之內唯壹合法的暴力機構,被稱作國家機器,有軍隊、警察、法院,能夠強制執行各種法令,還能夠與國際上其它國家簽署協議,而且要簽定國遵守。國家機器,就是合法的暴力。而市場,就是金錢的力量、企業的力量,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追求利潤,其它皆為次要。如果不受其它因素制衡,將會對人類社會造成嚴重的傷害。最後,NGO就是公民社會的力量,把社會上的公民組織起來,發揮對公***事務的影響力,要求國家去約束市場的力量。

國家具有公***性質,但是有時候會「政府失靈」,不能反映民意,這時候要由NGO代表公民社會的力量來矯正。現在政府出現在國際場合,不能完全代表民意,壹定要有NGO在場才行,才有代表性。市場也會「市場失靈」,譬如在臺灣許多大商家不用繳稅,居然還退稅!因此,公民社會的力量就有必要出現了。

國家、市場、公民社會這三者不斷地彼此互相影響。公民社會要求國家的公權力下放,釋放公家資源給壹般大眾,同時也向企業要求進行「公司整治」,取得獨立董事的席位,介入企業的經營,以迫使大企業照顧壹般民眾等「利害關系人」的利益,不再只照顧股票持有人的利潤。

3. 面臨的問題

但是,國家和企業也會對公民社會「反作用」,對NGO滲透,這種事情天天在進行當中。譬如國家釋放資源給NGO,讓它接政府計畫案,用資源來收買,NGO就不會對政府做得「太過分」;或者以法律特惠,保障NGO的地位,藉此收編NGO。在歐洲,有壹個專門術語叫做「統合主義」(corporatism)在指這種情況,例如北歐,國家立法強制所有勞工加入總工會,大部分勞工福利事宜、薪資、勞動條件等等都由總工會與政府談判來加以保障,但是總工會保障勞動力的穩定,不會亂搞罷工抗議,國家因此可以穩固地進行統治。這就是歐洲,尤其北歐的所謂福利國家的真相。在臺灣有些人討論到福利國家,立刻大叫「哈裏路亞」,好像不知道福利國家還有這些層面。除了工會之外,很多NGO也是壹樣被收編或者被攏絡,這種NGO,其實是G-NGO,是有利於政府的N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