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土家族村寨民居建築初探_碧森尤信_建築文化_建築中文網據文物部門的初步調查,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存有各類文物古建築遺跡200余處,可分為寺廟類、宗祠類、書院類、教堂類、古塔類、關寨類、民居類等14大類。其中民居類建築又可分為很多種,按規模和特點可分為四合院式天井屋(包括擡梁式、穿鬥式和井幹式)和半懸空的幹欄式建築(即吊腳樓)。按建築材料和新、舊石器時代發展則可分為洞穴居、石片居、木板居以及混合居等等。而在今天湖北恩施土家苗族自治州利川市的魚木寨
鄂西民族村寨民居建築類型及保存現狀
據文物部門的初步調查,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存有各類文物古建築遺跡200余處,可分為寺廟類、宗祠類、書院類、教堂類、古塔類、關寨類、民居類等14大類。其中民居類建築又可分為很多種,按規模和特點可分為四合院式天井屋(包括擡梁式、穿鬥式和井幹式)和半懸空的幹欄式建築(即吊腳樓)。按建築材料和新、舊石器時代發展則可分為洞穴居、石片居、木板居以及混合居等等。而在今天湖北恩施土家苗族自治州利川市的魚木寨、宣恩縣的彭家寨、恩施市的滾龍壩等土家族村寨裏,都還較完整地保存著這樣壹些極具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築類型。
1.古剎魚木寨。
位於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謀道鄉大興管理區的魚木寨,南距大興場集鎮3.5公裏,東南距利川市城60公裏,西北距重慶市萬州港50公裏,寨頂海拔1300余米。318國道繞經寨麓。明洪武二年至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369-1735年)壹直為土司軍事要塞,是土家族人世代集居地。現寨內有9個村民小組,居住著159戶,610人,是壹個與外界隔絕的少數民族自然村落。該寨懸崖三叠,關卡雄峙,形如鼓鼗,唯壹石板古道從"鼓柄"進入寨內,小道僅寬1米,地勢十分險要。魚木寨因寨內民居建築保存相對完好、文物豐富,2006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田園彭家寨。
坐落在武陵山余脈北麓的彭家寨,位於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縣沙道溝鎮西南部。全寨45戶250余人,均系土家族。寨內現有26棟民居建築房屋。主要類型為土家吊腳樓。吊腳樓舊稱"高欄"、"葛欄",亦稱"閣欄"、"麻欄",被認為是由巢居(依樹積木的簡居)發展而來的,由"穴居的空間概念與巢居的構造方式相結合"的中國"幹欄"式建築。是鄂西少數民族根據鄂西山多田少、坡多壩少、氣侯多雨潮濕的自然環境,在山地與坡地之間依山就勢、分臺而築的居室。它以吊腳之高低來適應地形之變化並將樓房與平房結為壹體。若按立體,有建上下兩層的,"人棲其上,牛羊犬豚畜其下";或"樓下的為兩部,壹部為舂碾室,農具雜物亦儲其間,壹部為牲畜室,壹家所飼雞豚牛羊,悉處其內".或建上中下三層,上層儲藏、中層為生活起居(其中吊腳部分做姑娘的閨房或兒媳婦的臥房)、下層則為牲畜雜物層,這種結構充分體現了山地農耕所需的生活空間,是鄂西少數民族在坡陡地狹的嚴峻自然條件下所選擇的最佳民居建築形式。
寨前有開闊的農田,悠悠的索橋、傘把柱的風雨亭。在溪河的對岸,可望見彭家寨26棟木屋沿山分三個主要臺面展開,形成三合水平面,前後聳立9個以上的龕子,飛檐翹角,脊口塑飾;還有十多個正屋盡端的山面龕子,它們前有"壹"字型、後有"︺"型、多數則是"L"型,既"勾心鬥角"又"結為壹儻".龕子下面的空間,有的鋪以石板被用作村落通道,使之密而有間;吊腳樓下形成的穿透空間,有的又作為屋前場後的自然曬臺,使之通風透光,美而集中。這種在鄂西南地區分布廣泛且極具民族特色的半懸空的幹欄式(即吊腳樓)民居建築,在鄂西州八縣市的絕大部分區鄉幾乎都有存在,如利川市忠路鎮桂花村全家壩民居建築群、來鳳縣舊司鄉臘壁司村民居建築群、鹹豐縣高樂山鎮徐家坨村劉家院子民居建築群、宣恩縣椒園鎮慶陽村涼亭街〈民居〉等等。其中宣恩的彭家寨和慶陽村涼亭街極具建築規模和特點,被列入2006年恩施州政府命名的20個"民族民間生態文化保護區"之中。
3.綿延滾龍壩。
目前正在申報"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湖北恩施市崔家壩鎮滾龍壩村,是以土家大姓向氏家族居住為主的自然小村落,也屬恩施州"民族民間生態文化保護區"之壹。因坐落在山間小平地,左有"黃龍"尖龍河,右有"青龍"洋魚溝,如滾龍滔滔匯流入天坑,源源不斷地保佑著向氏家族的綿延子孫,由800年前的獨姓落業、四房發達,成為今天200余戶,800余人的小居聚、大雜居的民族村落而得名。村內現存有明清古建築及有保護價值的近現代建築群3處13個、房屋200多間,建築總面積超過3萬平方米,70%保存較完整。主要類型是木構、磚、石混合而建的四合院式天井屋,四周以墻體圍合"回"字型;有的兩山施以封火山墻,墻帽有裝飾浮雕及彩色紋飾,屋頂有懸山和硬山兩種形式。如茅坎山建築群中的"四房屋基",前三房、後三房、四側房四合天井式磚木結構建築,保存基木完整,封火墻高聳,石柱礎、門扇、窗扇等雕花古樸繁雜精美。又如"長街檐屋",三石門、三進、前九房、後九房、八側房、壹抱廳(亭子屋)四天井、後花園、兩頭十多間圍屋組合的磚木結構建築,為滾龍壩古建築群中規模最大屋場之壹,因成長條形,故有長街檐之稱。除右側圍屋、抱廳拆毀和前屋中門改建新房,其余保存較好。
居住特征的***同性與建築上的差異性
土家村寨民居建築的存在與延續,與其特定的自然環境和歷史背景及民族文化狀況分不開,都有其相對完整的***性特征,同時又具有壹定的差異性與個性。
1."聚族而居"的宗族思想。
以上無論是哪種類型的民居結構,壹般都在本民族群居的地方形成山寨或村落。山寨多是依山而建,村落壹般貼山近壩,壹姓壹寨或整村壹姓。如魚木寨主要是土家族譚土司盤踞之點;彭家寨自然是土家族的大姓彭家人之居,而與彭家寨同處壹縣的宣恩張家寨***9戶人家全是張姓;還有恩施的滾龍壩村就壹獨姓向氏世居,他們同族兄弟間往往分家不分房,才形成了諸如:三進十房、兩天井,五進十壹房、二天井,七進十五房、五天井,以及六間二進、十天井的中坪大型民居建築樓群。體現出壹種很強的民族宗族思想以及封建社會"四世同堂"、"合家歡"的大家族觀念。但隨著民族內部與外界聯系的加強和擴大,這些相對獨立的寨子,逐漸從封閉走向開放,成為今天多民族交錯雜居的村寨。村落布局也從"聚族而居"的院落中分離出來,而形成了單家獨院,自立門戶,同時保存著部分傳統的聚居院落。
2."人神***居"的宗教習俗。
土家人重禮教尊祖先,有祭祀的傳統習俗。在土家人的屋子裏的堂屋正面墻壁上,均設有神龕。就連魚木寨的穴居巖屋裏,人們也在入堂屋那凹凸不平的洞壁墻前,豎二木樁安上木板,設置個供"天地君親師位"的神位。由於土家族多從湘西、江西、西南遷至而來,各村寨又自行祭祀的神有所不同。書香世家的家神多供"天地君親師位",有的供有"至聖先師"牌位,供奉"壇神"是向氏獨有。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所尊崇信仰的神又有變異。走進現在村寨裏建起的現代化建築民居裏,我們可以看見堂屋正面墻壁上仍然掛著醒目的毛主席畫像,下設神龕並有燃香的痕跡。說明村民們仍舊是把毛主席當作帶給他們今天幸福生活的神來供奉的。這是壹種住宅權威空間的顯示。他們認為房屋室內既是後代的棲身之地,又是祖先和神靈盤居之所,只有"吃水不忘挖井人"侍奉好祖先和神靈,他們的在天之靈才會保佑自己世代福碌安康。另壹種"人神***居"的現象是土家人傳統民居中均設有火塘。有關火塘的禁祀也很多,土家有新房遷火儀式,火塘之火像征著家庭生計不滅之火,也像征著種族香火綿延不斷,是土家族宗教文化神靈化之心理體現。
3."人畜半混居"的建築模式。
鄂西山地農耕,生產力低下,人們靠山吃山,過著自給自足,敞向自然、貼近自然的生活。土家族村寨中無論哪種類型的民居,基本上是人畜半混居,即人居其正,畜養其偏;人居其上,畜欄之下,其空間形態主次關系十分明確。尤其是吊腳樓將正建、橫屋大部分架空,上部分多室住房作繡房(土家稱姑娘房);下部分用於作豬圈、牛圈和碓磨房,或存放農具、雜物。樓層架空能夠隔離地氣使通風利於驅濕,正適合多山地理環境和潮濕的氣候特點,對牛、豬圈養、畜肥方便,晾曬農作物有利。但人畜混雜很不利於清潔衛生,不便於安裝現代化設備。近幾年,隨著農村現代化的整體推進,也有不少將牛、豬圈移至人居較遠的地段,試圖將人畜分開,但有的村民仍然感覺飼養不太方便而回歸半混居模式狀態。
4."天人合壹"的居住理念。
魚木寨人依山而寨,擇險而居;彭家寨人順山而築,竹林掩映;滾龍壩人則是挾"龍口水",自成壹體。這種倚山傍水,聚族而居,山、水、橋、木無壹缺;千樓吊腳自有別,人、屋、景致自和諧的建築風格,正是鄂西少數民族民居所體現的"天人合壹"的居住特點。尤其是吊腳樓,分階築臺,臨坎吊腳,宜山宜水宜平地,順坡順地順其自然,既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土地,又達到了與周邊環境的和諧統壹,體現出人與自然相得益彰,"以天地為廬"的玄學意識,是我國少數民族民居建築中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生態建築。魚木寨、彭家寨、滾龍壩的民居建築群,作為土家族村寨地域文化的載體和代表,它展現了土家人建築發展的足跡,凝聚著土家人的智慧和創造才能,飽含著土家族悠久的歷史文化。
原文網址
也許您還喜歡閱讀:
苗族民居與文化習俗 黔東南地區郎德苗寨民居的熱適應性 恩施土家族吊腳樓造型風格審美論析 論湘西土家族傳統民居建築藝術 多元文化視野下的傳統民居文化研究 中西合璧的民居建築 試論中國民居室內設計格局之變化 客家民居在川西地域文化中的生存方式 內與外、大與小、凹與凸-城市形態與規劃隨想 中國民居居住形式在清代的發展 重要聲明本作品版權歸建築中文網和作者所有,允許以學習、研究之目的轉載、復制和傳播,但必須在明顯位置註明原文出處和作者署名(請參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證內容壹致性,不得用於出售、出版、付費數據庫或其它商業目的,本站保留追究壹切法律責任的權利。引用復制:網址 QQ/MSN 論文/著作 HTML代碼 交流討論我要發帖 網站首頁建築研究城鄉規劃房地產開發工程勘察工程監理建築設計建築施工建材與機械使用與維護建築經濟建築文化建築業信息化建築與環境請告訴我們 請告訴我們您的知識需求以及對本站的評價與建議。滿意 不滿意Email:COPYRIGHT ? 2005-2011 建築中文網 ALL RIGHTS RESERVED.Last Updated:2014-01-04 08:45:49
5.地域與文化引來的差異。
鄂西土家族民居主要以石、木、磚三種材料混合建築,在村寨的選址上都講究"堪輿學說".但從地域來講,相同的材質因受不同地域的影響而建有差異,如,魚木寨的匠人多從四川過來,建築設計受西南氏羌住屋文化影響,或鬥拱飛檐、隱匿山間,或碉樓險崖、宏偉壯觀,具有古樸的建築韻律和獨到的創造力。而滾龍壩據《向氏宗源》記載,向氏先祖向大發,字八鬥,明官軍頭目,於崇禎七年(1635年)攜眷征戰,始於豫,復經楚,後由彭水經施州,奔至滾龍壩挽草落戶。用他們自己的話說,最早的祖先其實並不是土家族而是漢族,只是到了土家族地區與這裏的土家兒女生息繁衍了近20代,才演變成了土生土長的土家人而已。所以其建築構造是壹種具有楚漢文化特點的四合院式天井屋,或山墻高聳、浮雕墀頭,或深宮圍院、走親而不出戶,有別於土家族其它吊腳樓群落建築,為土家族建築藝術與外來建築藝術結合的寶貴實物。
建築保護與發展設計
1.封存式保護與居住觀念的改變。
如今的土家村寨年輕人多數出去打工是做建築工人,他們不僅賺回了錢,而且學得了壹些新的建築技術,帶回些新的居住觀念。於是在這些古樸自然的村寨裏,冷不丁地就會冒出壹棟棟新的瓦房或平頂樓,甚至有的還趕時髦裝上卷閘門,可客廳裏仍舊免不了是堆放農具、雜物而大煞風景。盡管政府已下文不準在寨上修建新房,可壹家壹戶的新房仍在悄然修建中。因為這是壹種顯富的標誌、壹種現代的氣息、壹種居住觀念的革新。可這種無規劃的建設無疑會影響到整個保護區的建築生態。因此,像魚木寨類似的國家文物保護單位,筆者認為應采取住戶整體搬遷至寨的另壹頭設計建立新村,而將古建築集中的地段實行封存式保護並作為旅遊參觀、考察項目加以開發利用。讓那些沈寂的古建築給村民帶來活的經濟實惠,從而自覺地強化保護意識。
2.開放式保護與設計創新。
開放式不等於濫拆亂改、任意創新,而是去其粗造不合理取其精華更適宜。如吊腳樓是鄂西土家族村寨主要建築形式,但其人畜混居、窗戶小而少、內設火塘無法排煙等不利於人們生活的方式和環境,就需要改進和創新。可在建築形式保留其優美多功用的造型風格,而引進新農村建設中"改路、改水、改廚、改廁、建沼氣池、建致富園"等設計,使內部設施改善及外圍環境優化等;其建築材料也可以將木料設計為鋼泥磚混材料,然後進行外表修飾,使吊腳樓這壹人世仙居的建築文化得以保留、傳承和發展,使其成為鄂西土家村寨獨樹壹幟的建築文化和特色象征。
更多關於工程/服務/采購類的標書代寫制作,提升中標率,您可以點擊底部官網客服免費咨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