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貴在相知,亦即真誠相對,以心交換心,以真誠交換真誠。沒有人希望自己交上雪上加霜、落井下石的“朋友”。——老實說,這不叫朋友,叫損友還差不多。故此,前人便有“人生得壹知己足矣”的感嘆。良師頗多,益友難尋。交友,的確是壹門學問。
來歷不明者,不交;知根知底者,慎交。前者,不難理解。世上盡管不乏好人,但對別有用心者也不可不防。但對知根知底的“熟人”——由同學、親戚、同事關系而派生出來的友情,也不可不慎之又慎。報刊上關於同學“吃”同學、親戚“吃”親戚、同事“吃”同事的新聞已屢見不鮮。為什麽還會有那麽多的人“中計”呢?說白了,叫黑“吃”黑,誰叫咱們是“熟人”呢?去年夏天,到N城采訪,便聽說這樣壹件事:在小城裏做生意的黃先生,壹日偶遇小學的同學張。張和黃是小學的同桌。張說:“老同學,我現在正在搞房地產生意,已投入不少資金,但現在有部分資金還沒到位。假如壹個月內搞不到50萬流動資金,我便死定了。”張說完了,便涕淚俱下,壹副可憐巴巴的樣子。黃想:“我和張都是熟人,朋友有難,幫壹把吧!”便拿出自己的房產證,讓張拿到銀行貸了50萬元。不料,張是個詐騙犯,他根本就沒有拿錢去搞房地產生意,而是把騙來的錢用於大肆揮霍,花天酒地。並且,他騙的都是警惕性不高的熟人。面對自家被法院貼上了封條準備拍賣的房子,黃先生欲哭無淚。
現在,再回過頭來看看“管寧割席”的故事,便不難發現管寧在金錢、權勢面前的氣節。當然,錢不能不要,但要取之有道,不要不義之財,來路不明之錢。官員也不是不可接近,但不應壹味地去奉承,甚至巴結。古往今來,交友不慎引致的禍患,何其多也。所以,在交友時,要多向管寧學習,分清益友與損友,明辨是非。就算是“熟人”,假如看出了他的不良“苗頭”,也應學學管寧大膽地割壹回席。
心誠則靈,交友之道也。切記,切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