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客,壹個瀟灑的名詞,它有著怎樣的意義?
如果說到俠客,妳會想到什麽,武俠小說中白衣飄飄的楚留香,還是決戰於華山之巔的令狐沖。俠客文化在古代是壹種欣賞的英雄主義,從東方到西方,俠客都被人們所崇尚。蜘蛛俠的勇敢,佐羅的神秘,俠客的誕生就是人們對於正義的崇拜。
從荊軻刺秦王開始,燕趙俠士的形象就開始深入人心,那會奇幻法術的聶隱娘,還有金庸古龍小說中快意之士。
壹、俠客文化的起源
在史記中有壹個關於描寫俠客的章節,那就是《俠客列傳》,《刺客列傳》。
這些列傳都是為當時的俠客立傳之作,我們所熟悉的,荊軻刺秦王,這就是刺客的先河。
“俠”為何物,在我們的理解中,就是懲惡揚善,飛檐走壁有著極高武功的人。而且在很小的時候,由於電視劇的影響,深深的以俠客為驕傲,希望成為那樣的人。
當然這只是存在於少年的想象之中,但是老百姓也會經常把俠客當作崇拜的對象,比如早期的俠客小說,《七俠五義》、《白眉大俠》等等,這些小說的書名,都已經以俠客為主了。
我國的俠客起源於春秋時期,那也是壹個亂世,這樣的社會環境,正好為俠客的發展提供了沃土。
春秋時的俠客多半以遊俠的狀態存在,並不固定於壹個地方,其實在西方的小說裏,我們也能常常看到俠客們四出漂泊,行俠仗義。
俠客崇尚“士為知己者死”,他們對於個人主義的英雄情結,還是比較重視的。
俠客的鼎盛時期在春秋戰國,這也是俠客的萌芽時期,到了西漢之後,由於統治者的極力打擊,俠客的發展開始走入頹勢。
直到迎來大唐盛世,俠客又出現在大眾面前,就連大詩人李白都仗劍走天涯,並且在浪跡天涯時,還帶著三尺青鋒劍。
唐朝繁榮的經濟,也使得唐人之風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知識分子也向往走上沙場建功立業。在此時,出現了像楊炯壹樣,“寧做百夫長,不做壹書生”的文人。
唐朝的豪放,註定是俠客的天下,他們騎馬縱橫,對酒高歌,在青春與熱血中,飛揚自己的能量。
博學多才的虞世南,乃遊俠出身;郭元振曾是名震壹方的江洋大盜。在唐代,讀書不是唯壹的出路,科舉也還沒有成為全民狂歡,這些俠客們,只要有過人的能力,壹樣可以出入朝堂,與文人士大夫們縱橫捭闔。
“新豐美酒鬥十千,鹹陽遊俠多少年”,王維在《少年行》中這樣誇贊那些豐神俊朗的少年,他們在世間行走,以俠義的精神詮釋著屬於他們的青春時代。
春秋時代的俠客,或者是個人精神的展現,而唐代的俠客卻是有著更自由的狀態。
到了宋代,俠客好像又銷聲匿跡了,取而代之的是“盜”,從《水滸傳》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來,那種聚集梁山的豪情,與俠客的自由非常接近。
不管時代怎麽變幻,俠客那種快意恩仇的精神,依然是壹個夢想,也許那就是壹個成年人的童話,但是卻擋不住那麽多人,去夢見他。
二、金庸筆下的俠客
說起少年時期的武俠夢,金庸是壹個繞不開的話題,金庸筆下的大俠,估計大家都能隨手數來,郭靖、楊過、令狐沖等等。
那麽金庸筆下的大俠都有什麽特點呢?
壹種是大公無私,為國為民的俠之大義者,比如郭靖,在金兵破城時,死守襄陽城;比如喬峰,以死平息兩國交戰,這些俠客都是以國家大義為主,真正的詮釋了俠客的家國情懷。
壹種是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比如習得絕世神功的張三豐。
每壹個俠客所追求的東西不同,所能表現的意義也就不同。
李白就曾經在《俠客行》中表達了他對於俠客的理解,“救趙揮金錘,邯鄲先震驚。”
這就是俠客的境界,在弱小需要幫助的時候,俠客第壹時間站出來,方對得起俠客二字。
《神雕俠侶》中的楊過,為了尋找殺父仇人,為了等待絕情谷的小龍女,壹路行俠仗義,終於成就他的俠義之名。
俠客是什麽,俠客是面對強敵悍不畏死,幫助弱小;俠客是國家危難時的挺身而出。也許當今社會再也不會有俠客這樣的稱呼了,不過,這個世界永遠不缺正義之士,在弱小遇到困難之時,那些心中有俠義的人,還是會站在面前,逆風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