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字壹說,民國後基本沒人用了
比如姜子牙:姓姜名尚,字子牙,道號飛熊
朱文公即朱熹,閩南民間稱來熹公。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祖籍安徽黎源(今屬江西),定居建陽。生於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農歷九月十五日,卒於宋寧宗慶元六年(公元1200年)三月九日,葬於建陽唐石理大林谷(今黃坑鄉後塘村)。
朱事家道貧困,父親早亡。5歲入學,受學於父親的好友胡憲、劉勉之、劉子暉。18歲貢於鄉,次年中進士。紹興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任泉州府同安縣主簿。後罷歸,從延平李侗學。李侗之師為羅從彥,羅從彥之師為楊時。而楊時則是二程的弟子。二程的理學,朱熹是經過李侗繼承下來的。
在朱熹的壹生中,為官9年,其余都是鉆研學術、著書立說、講學論道的。就是在他為官期間,也是用相當大量的精力於講學傳道。壹生著述70多部,凡460卷。創辦書院27所,17生達幾千人。著名學者錢穆先生曾在他的《子新學案?朱子學提綱》中提到:"在中國歷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失子。此兩人,皆在中國學術思想史及中國文化史上發出莫大聲光,留下莫大影響。曠觀全史,恐無第三人堪與倫比。……朱子崛起南宋,不僅能集北宋以來理學之大成,並亦可謂其乃集孔子以下學術思想之大成。……自有朱子,而後孔子以下之儒學,乃重獲新生機,發揮新精神,直迄於今。"
這位偉大的人物長於閩,仕於閩,其門人亦多為閩人,其學稱閩學,在福建的影響是非常巨大而深刻的。
他在同安"三年之績,有百年之思"。他為官清正,儉樸安貧,註重教育,興文盲賢,不但為同安百姓做了許多好事,培養了許多人才,而且身體力行,移風易俗,使同安成為"海濱鄒魯,文教昌明"之地。當他秩滿離去,百姓直送到南安同安交界的小盈嶺,扳轅不忍離,迄今仍有"扳轅石"誌之。
因此,明清兩代,福建各地,特別是廈門,所建朱子祠相當多。有的在孔廟內另建壹詞,有的則設於書院內。各地書院幾乎都記朱子。廈門舊時有玉屏書院、紫陽書院、衡文書院、鷺津書院,皆設朱子像,春秋二祀。歷史最久、影響最大的玉屏書院,院內先是建文昌殿、萃文亭,供奉朱文公。乾隆十六年,又蓋集德堂,供奉朱文公。所有生員學童,每月皆要把拜朱文正公。書院則每年春秋二祭。"每條用豬羊各壹,祭席四筵。凡與條者,本籍皆分昨、"可見是相當隆重的祀典。
廈門的紫陽書院,原在西門外朝天宮處,後來移到廈門港。規模雖然不及玉屏書院,也曾辦得轟轟烈烈,同樣設朱子像,每年春秋祭祀。在廈門市同安區,更有許多歷朝所建的朱子祠,及朱熹的文物遺跡。元至正十年,知縣孔公俊在朱熹曾居住過的"畏壘庵"修建了文公書院。明嘉靖年間,理學名宦林希元又把書院遷至當年朱熹披襟行吟的大輪山梵大寺後。中堂立朱熹石刻神像,左右以其高徒許順之、呂大奎內先生配祀,"來學者常數十人,莫不遵行文公之教"。(洪朝選《隆慶二年五京築仰上亭記》)在梵天寺後,至今還可以看到明代學人所建的仰止亭、瞻亭,以及清代的"紫陽過化"、"鄒魯遺風"等摩崖石刻。
在同安梅山寺左,也有清代建的朱子祠。祠中有壹副聯:"四十六日功名可知氣運,壹千余年著述未附斯文。"相當概括地綜述了朱熹壹生。
正如所有的歷史人物都有其歷史局限性,朱熹也有其鼓吹封建禮教的壹面。這是不應苛求於前人的。民間對朱文公的崇拜,對於重學尊師,提高民族文化水平,有其積極的意義,這是應該予以肯定的。近年閩學興起,對朱子的崇敬化作了對其思想遺產的深入研究。學術界對朱子的研究正進入壹個新的階段,海峽兩岸有關的學術交流也開始了新的起步。這對反思傳統,弘揚中華文化,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促進改革開放,顯然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朱熹公若上天有知,當會比舊時享春秋二祭的牲禮更為欣慰!
朱文公簡介
朱熹,字元晦,號晦庵,謚文公。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生於福建尤溪縣。卒於寧宗慶元六年(公元1200年),享年71歲,葬於建陽縣黃坑鎮大林谷。朱文公生於閩,長於閩,終老於閩。19歲中進士,授徒講學近50年。專研考證註釋經、史、文及講學,建立唯心論,為壹代理學大師。他強調道德,認為人們應放棄“私欲”,順應“天理”,即外在世界的倫理程序。為了認清理之所在,他指出“格物致知”的理論,從考察客觀事物,尋求知識和修養品格,創立了閩學(即朱子學),博大精微,闡孔孟之道,集理學大成。其思想不僅影響中國元、明、清各代近700年之久,成為官方哲學,被視為儒學正宗,而且也成為14 世紀後東方文化主流,在朝鮮和日本都被視為國學,奉為主要道德信條。近代,朱子學傳入歐美,對西方國家也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所以,朱熹(文公)榮登千禧名人錄,被選進對世界最有影響力的50名傑出人物之壹。
朱子家訓朱熹
君之所貴者,仁也。臣之所貴者,忠也。父之所貴者,慈也。子之所貴者,孝也。兄之所貴者,友也。弟之所貴者,恭也。夫之所貴者,和也。婦之所貴者,柔也。事師長貴乎禮也,交朋友貴乎信也。見老者,敬之;見幼者,愛之。有德者,年雖下於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雖高於我,我必遠之。慎勿談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長。仇者以義解之,怨者以直報之,隨所遇而安之。人有小過,含容而忍之;人有大過,以理而諭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人有惡,則掩之;人有善,則揚之。處世無私仇,治家無私法。勿損人而利己,勿妒賢而嫉能。勿稱忿而報橫逆,勿非禮而害物命。見不義之財勿取,遇合理之事則從。詩書不可不讀,禮義不可不知。子孫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難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禮也;聽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於身體,飲食之於口腹,不可壹日無也,可不慎哉!(錄自《紫陽朱氏宗普》)
譯文當國君所珍貴的是“仁”,愛護人民。當人臣所珍貴的是“忠”,忠君愛國。當父親所珍貴的是“慈”,疼愛子女。當兒子所珍貴的是“孝”,孝順父母。當兄長所珍貴的是“友”,愛護弟弟。當弟弟所珍貴的是“恭”,尊敬兄長。當丈夫所珍貴的是“和”,對妻子和睦。當妻子所珍貴的是“柔”,對丈夫溫順。侍奉師長要有禮貌,交朋友應當重視信用。遇見老人要尊敬,遇見小孩要愛護。有德行的人,即使年紀比我小,我壹定尊敬他。品行不端的人,即使年紀比我大,我壹定遠離他。不要隨便議論別人的缺點;切莫誇耀自己的長處。對有仇隙的人,用講事實擺道理的辦法來解除仇隙。對埋怨自己的人,用坦誠正直的態度來對待他。不論是得意或順意或困難逆境,都要平靜安詳,不動感情。別人有小過失,要諒解容忍!別人有大錯誤,要按道理勸導幫助他。不要因為是細小的好事就不去做,不要因為是細小的壞事就去做。別人做了壞事,應該幫助他改過,不要宣揚他的惡行。別人做了好事,應該多加表揚。待人辦事沒有私人仇怨,治理家務不要另立私法。不要做損人利己的事,不要妒忌賢才和嫉視有能力的人。不要聲言忿憤對待蠻不講理的人,不要違反正當事理而隨便傷害人和動物的生命。不要接受不義的財物,遇到合理的事物要擁護。不可不勤讀詩書,不可不懂得禮義。子孫壹定要教育,童仆壹定要憐恤。壹定要尊敬有德行有學識的人,壹定要扶助有困難的人。這些都是做人應該懂得的道理,每個人盡本分去做才符合“禮”的標準。這樣做也就完成天地萬物賦予我們的使命,順乎“天命”的道理法則。
中國家族文化的典範——朱姓的家法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中國文化以家族主義或曰宗族主義為特色,而家法家規便是家族主義的壹大體現。像中國各個姓氏家族壹樣,各地的朱氏家族也訂立有自己的家法或族規,以此約束、教育、激勵族人。然而宋明以來,自朱子《家訓》和柏廬先生《治家格言》壹出,各朱氏家族紛紛轉載誦習,而官府民間也相繼公開刻印發行。如此壹來,朱氏的這兩篇家法也就成為不僅影響壹家壹姓,而且影響整個中國家族的家族主義典範之作。
萬世宗師朱文公
朱熹,字元晦,號晦庵、雲谷老人,滄州病叟,別號紫陽。是中國南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和詩人。
朱熹,祖籍安徽婺源(今屬江西)、於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出生於福建南劍州(今南平)的尤溪,鄭安道家中。其父朱松在朝為官,因反對秦檜投降政策,被貶出朝廷。紹興七年,熹隨父遷建陽。紹興十三年,父親病逝後,他遵從父親的遺囑,到崇安求學於父親好友劉勉之等著名學者。朱熹勤奮有誌,劉勉之很喜歡他,將女兒許配給朱熹為妻。紹興十七年,朱熹18歲,舉建州鄉貢,19歲登王佐榜第五甲第90名進士,賜同進士出身,22歲授佐迪功郎,任泉州同安縣主簿,從此步入宦途。紹興二十八年,朱熹在同安任職期滿,即回五裏夫武夷山奉母講學。此後整整23年間,朱熹除兩次應招到臨安(杭州)向朝廷奏事,乾道三年訪張拭於長沙,淳熙二年夏與陸九淵兄弟舉行“鵝湖之會”進行學術辯論外,都在崇安從事講學和著述活動。淳熙五年秋,再授命知江西南康軍。兩年後,提舉江南西路常平茶鹽公事,任職9月。又因得罪權貴去職還鄉,繼續著書授徒,並創建武夷精舍。直至紹熙元年才重新被起用,到漳州任知州。紹熙四年冬,才又授知潭州(今長沙)。不久即被招至朝廷,任煥章閣侍制兼侍講。後又因上疏觸犯權臣韓佗胄,又被免職還鄉。這年底,他建成竹林精舍(後改滄洲精舍、考亭書院),學者益眾,形成考亭學派。此後他還在南方先後創辦和修復了白鹿洞、嶽麓、武夷等27所書院,為社會培養了數以萬計的生徒,對創建我國古代文,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慶元二年,理學被斥為“偽學”之魁,其後又升級為“逆黨”,而橫遭迫害,不得不數次外出避難。慶元六年,朱熹憂郁逝世,終年71歲。死後歸葬於福建省建陽縣黃坑九峰山大林谷風飄羅帶形。
朱熹壹生從政僅有七八年,其余大約40多年的時間都在福建各地從事著述和講學。他給後人留下了《論語集註》、《孟子集註》和《大學章句》、《中庸章句》等64部、330多卷、1700多萬字的著述,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以及自然科學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繼承和發展了二程(程灝、程頤)的學說,集理學之大成。他的學術成就“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被譽為繼孔孟之後影響最深遠的壹代宗師、三代後的孔子、百科全書式的文化巨人。
朱熹的學說,他生前雖沒有被重視,但在宋理宗寶慶三年(1227年)恢復了朱熹的名譽,先追贈中大夫、寶膜閣學士,後又追加通議大夫,封為信國公,後改封徽國公,不久又追封為齊國公,賜謚“文”,故稱文公或朱夫子,從祀孔子。此後元、明、清歷代的統治者都非常重視朱熹學說,把朱學定為科舉考試標準。清康熙帝命熊賜履、李光地等編纂《朱子大全》,並親自撰序說:“非先王之法不可用,非先生(指朱熹)之道不可……”康熙帝非常自覺地以程朱理學作為治理天下的統治思想。朱熹被列為“十哲之次”。朱熹學說不僅對中國元、明、清以來700多年的時間有深遠影響,而且對日本、南朝鮮、東南亞以至世界各地的壹些國家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當前,朱熹學說研究已為國內外學者所重視。1987年在中國廈門召開了朱子學國際學術會議。1990年7月,中國福州和武夷山舉行了紀念朱子誕辰860周年國際學術會議。來自中國海峽兩岸及法國、日本、韓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260多位學者專家會集壹堂。他們通過新觀點、新方法對朱子學及學術思想的歷史地位、世界影響和當今價值等問題,開展熱烈爭鳴和互相切磋,進行了新的估計,為國際朱子學寫下了新的篇章。1991年廣東朱熹思想研究會成立。1993年初夏,在廣東中山大學召開朱熹學術思想國際研究會,參加這次會議的有美國、馬來西亞、韓國及各省市和香港等地區的學者以及朱子後裔代表119人。會議開得別開生面,生動活潑,取得了圓滿成功。1994年4月中華朱熹研究會(籌)成立,對國內外的朱熹思想進壹步地推動。目前,世界各地已有50多個國家先後開展了朱熹理學活動,日本、南朝鮮等都成立了朱子學研究機構。日本政府還為此撥出專款,組織全國著名朱子學家編寫10卷本《朱子學大全》,同時開展了朱子學的綜合研究。除日本,美、英、西德、法國、獨聯體和東南亞等國家近年來也很重視朱子學的研究。1984年,美國在夏威夷召開第壹次朱子學國際會議,這個專題討論壹個學者思想的會議在國際上是少見的。美國哈佛大學著名學者陳榮捷教授專程到閩考察朱熹遺跡。目前壹個全球性的朱熹思想研究工作如雨後春筍般地普及和發展起來,這壹活動的開展必將促進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東方文化的發展,同時也必將對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