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延禧攻略》中有哪些細節值得深究?

《延禧攻略》中有哪些細節值得深究?

傳承非遺

看電視劇的過程中還能了解非遺,這是個意外收獲,也是《延禧攻略》被稱作是良心劇的原因。劇中所呈現的質感高級的服裝,以及絨花、點翠、手推繡、珠繡、緙絲等多種精美細巧的飾品,都是邀請了傳統匠人手工制作而成的。

嬪妃們手裏拿著的搖扇,寫字的宣紙,高貴妃所唱的昆曲,打樹花等等數十項也都是原汁原味的非遺項目,有的非遺項目即便只出現幾秒,但劇中也為它們的出彩下了真功夫。都說要對傳統技藝傳承下去,這應該是最佳的體現方式了。

壹耳三鉗

區分清宮的普通宮女和嬪妃,除了看衣服還可以看耳朵。與漢族女子壹邊壹個耳墜不同,滿洲有地位的婦女均是壹耳三鉗。清宮妃子壹耳戴三鉗,也就是說壹耳佩戴三個耳墜。身份低的宮女只能佩戴壹耳壹墜,另外兩個耳洞則用簡單的耳圈代替。這是乾隆時期必須遵守的禮儀之壹,《延禧攻略》在劇中嚴格遵循了這壹原則。

嬪妃梳化

劇中出現的常見編發盤頭屬於還原歷史,是乾隆時期流行的發型“兩把頭”。旗頭,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大拉翅”,就是在“兩把頭”的基礎發展起來的。“大拉翅”是在真發梳成的兩把頭上面,再加戴出扇面狀的大二把頭,使用的時候用扁簪固定在頭上,不用時可取下。

在這裏強調壹下,“大拉翅”是慈禧解決掉發問題發明出來的,出現的時間應該是清朝晚期,所以《還珠格格》裏面從太後到宮女壹水的旗頭,實在是太穿越了,不靠譜。

在清宮畫像中看到女子壹般都是峨眉淡掃,還有現代流行的“咬唇妝”,其實這款“咬唇妝”與現代流行的咬唇妝是不同的,她們流行的唇妝是上嘴唇不塗,只塗下嘴唇。

到了道光年間又有了變化,下嘴唇也不塗滿,只塗中間的壹點點。

歷史常識

《延禧攻略》的臺詞很考究,能讓小夥伴們壹邊看劇壹邊長知識。比如說,滿清貴族平日喜歡騎馬射箭摔摔跤,對於表現出色的英雄少年,都會稱呼為“巴圖魯”,用漢語說就是“好漢"的意思。

在古代的夜間,有壹種夜間報時的工作,就是巡夜的更夫。他們的工作狀態只有壹句口令著名的“天幹物燥,小心火燭”。

在清宮裏不能這麽喊,天黑宮門上鎖,但是皇帝認為”鎖“不吉利,飛龍怎麽能被鎖住呢,所以就引用為”千兩“,後來演變成了“下錢糧”。

我們都知道“皇阿瑪”是老爸的意思,那麽爺爺呢?對於這個稱呼有太多的電視劇給出錯誤的信息,稱爺爺是“皇爺爺”,這是不正確的。爺爺是漢族的叫法,滿族人再漢化,也不會漢化到把稱謂也改了。事實上,“皇爺爺”的真正叫法是“皇瑪法”。

雖然大家對這部劇有褒有貶,但不得不說,在後宮粉黛的鬥智鬥勇中,能夠體現出原汁原味的清宮文化,同時用壹幀幀鏡頭特寫傳統技藝的匠心之作,才是清宮劇該有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