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何以解憂,惟有杜康”出自李白的哪首詩,整首詩是什麽?

“何以解憂,惟有杜康”出自李白的哪首詩,整首詩是什麽?

這首詩不是李白所寫,出自漢末政治家、文學家曹操《短歌行》。

原文: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譯文:面對著美酒高聲放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轉瞬即逝,失去的時日實在太多!席上歌聲激昂慷慨,憂郁長久填滿心窩。靠什麽來排解憂悶?唯有狂飲方可解脫。穿青色衣領的學子,妳們令我朝夕思慕。只是因為您的緣故,讓我沈痛吟誦至今。

陽光下鹿群呦呦歡鳴,悠然自得啃食在綠坡。壹旦四方賢才光臨舍下,我將奏瑟吹笙宴請嘉賓。當空懸掛的皓月喲,什麽時候才可以拾到;我久蓄於懷的憂憤喲,突然噴湧而出匯成長河。遠方賓客踏著田間小路,壹個個屈駕前來探望我。

久別重逢歡宴暢談,爭著將往日的情誼訴說。月光明亮星光稀疏,壹群尋巢烏鵲向南飛去。繞樹飛了三周卻沒斂翅,哪裏才有它們棲身之所?高山不辭土石才見巍峨,大海不棄涓流才見壯闊。我願如周公壹般禮賢下士,願天下的英傑真心歸順與我。

作者簡介: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壹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漢族。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

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壹了中國北方。

擴展資料

開頭八句,作者強調他非常發愁,愁得不得了。愁的原因是苦於得不到眾多的“賢才”來同他合作,壹道抓緊時間建功立業。連曹操這樣位高權重的人居然在為求賢而發愁,其宣傳作用不言而喻。

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賢才”的話,看了這些話就不能不大受感動和鼓舞。他們正苦於找不到出路呢,沒有想到曹操卻在那裏渴求人才,於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為有才的許多人,就很有可能躍躍欲試,向他“歸心”了。

接著八句情味則更加纏綿深長。“青青”二句原來是《詩經·鄭風·子衿》中的話,原詩是寫壹個姑娘在思念她的愛人。

其中第壹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曹操在這裏引用這首詩,而且還說自己壹直低低地吟誦它,這實在是太巧妙了。他說“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對“賢才”的思念。

第三個八句是對以上十六句的強調和照應。以上十六句主要講了兩個意思,即為求賢而愁,又表示要待賢以禮。倘若借用音樂來作比,這可以說是全詩中的兩個“主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這兩個“主旋律”的復現和變奏。前四句又在講憂愁,是照應第壹個八句;後四句講“賢才”到來,是照應第二個八句。

最後八句的前四句既是準確而形象的寫景筆墨,同時也有比喻的深意。這是指那些猶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下壹時無所適從。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短歌行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