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目”,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儒家把認識論的格物、致知,道德論的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政治論的治國、平天下聯成壹個不可分離的體系,這使儒家的道德論更加系統化、理論化,更加適應封建宗法等級制的需要,更加適應封建統治者的需要。
出自西漢戴聖所編的《禮記·大學》。
節選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譯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 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
擴展資料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小戴記》,成書於漢代,為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
《禮記》是中國古代壹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二十卷四十九篇,書中內容主要寫先秦的禮制,體現了先秦儒家的哲學思想(如天道觀、宇宙觀、人生觀)、教育思想(如個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學方法、學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會、禮制與刑律)、美學思想(如物動心感說、禮樂中和說),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是壹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
《禮記》較為完整地反映了先秦至兩漢時期的社會政治文化背景和家庭結構狀況,並且對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和行為規範進行了詳細地解讀,形成的獨具特色的家庭倫理規範,指導著當代倫理道德。
中國當代許多大學從《禮記》中,借用壹些名言警句作為校訓。如河南大學校訓為“明德新民,止於至善”,廈門大學校訓為“自強不息,止於至善”,東南大學校訓為“止於至善”,復旦大學校訓為“博學而篤誌 切問而近思”等,這些校訓影響著大學辦學理念和價值取向,影響著當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養。
百度百科--禮記·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