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比,就是把三個或者三個以上結構相似,意義相關,語氣壹致的詞組或者句子排列在壹起。因此,排比壹定是三個或者三個以上的詞組和句子,而且壹定有壹部分字詞相同。比如“人教版第七冊語文書《桂林山水》,有壹組句子:“漓江的水真靜啊,靜的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的仿佛那是壹塊無暇的翡翠。”意思相連,都是描寫桂林的水的特點;句式相似,用了三個“漓江的水真……啊”。
再比如:“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壹層薄霧。”
“桃樹、杏樹、梨樹,妳不讓我,我不讓妳,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以上兩個句子描寫相關的事物,前者描寫春雨,後者描寫花各種色彩,並且用上了三個相同的句式“……像……”,符合排比的條件。
如果是三個相關並列詞語,而不是詞組或者句子組成的句子,不是排比句。如:“動物園裏有大象、河馬、猴子……大約有上百種。”“大象、河馬、猴子”只是詞語,不是詞組,所以這句話不符合排比的條件,不是排比句。
同時,有的時候,排比句的字樹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比如:“黃繼光感到指導員在望著他,戰友們在望著他,祖國人們在望著他,朝鮮人民在望著他。”
如果只有兩個詞組或句子排列的句子,即使結構相同,語氣相關,也不是排比句。比如:“白天,他攀山越嶺,勘測路線;晚上,他就在油燈下繪圖,計算。”只有兩個“他”怎樣,所以不是排比句。
在比如:“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它總是(那麽)真,(那麽)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不管遇到幹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麽)直,(那麽)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只有兩個“不管……”和兩個“那麽……”,不符合排比的條件,所以,這句話也不符合排比的標準,不是排比句。
二、排比句的作用
排比句讀起來感到瑯瑯上口,有壹股強大的力量,能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
(壹)用排比寫人,可將人物刻畫細致。如:“他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的意誌是這樣堅韌和剛強,他的氣質是這樣的淳樸和謙遜,他的胸懷是那樣的沒有和寬廣。”
(二)用排比寫景,可將景物描寫得細致入微,能收層次清楚、描寫細膩、形象生動之效。朱自清《春》壹文中,“山朗潤起來了,水長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 像柳絮壹般的雪,像蘆花壹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帶絨毛的種子壹般的雪,在風中飛舞。”
(三)運用排比說理,可將道理說得充分透徹。比如:“我們的幹部要關心第壹個戰士,壹切革命隊伍的人都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為人民服務》)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匆匆》
“壹日之計在於晨,壹年之計在於春,壹生之計在於勤。”
(四)運用排比抒情,節奏和諧,顯得感情洋溢。看劉川同學《我和書的故事》結尾壹段:"我和書的故事實在是太多了,為書而歡樂,為書而哀愁,為書而被處罰……既總結了全文,又抒發了和書之間的不解之緣。
“保衛家鄉,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
“我們不會忘記,朝鮮大嫂為幫助誌願軍失去了她的雙腳;我們也不會忘記,朝鮮大娘為了保護誌願軍,失去了她的孫子;我們更不會忘記,朝鮮小姑娘為了營救誌願軍,失去了她的媽媽。”
恰當地運用排比才能表達強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說明復雜的事理,增強語言的氣勢和表達效果。運用排比必須從內容的需要出發,不能生硬地拼湊排比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