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四五條胡同東西走向,中部曲折,東起朝陽門北小街;西止東四北大街,南有二支巷可通東四四條。胡同全長781米,寬7米。明朝屬思誠坊,稱五條胡同,清朝屬正白旗,沿用五條胡同。1949年後稱東四五條。“文化大革命”中曾改稱紅日路五條,後恢復東四五條。據《燕都叢考》載“《順天附誌》麟公第在東四牌樓五條胡同。《京師坊巷誌稿》中也記載“麟公第在五條胡同。案:公為饒余敏親王次子溫良貝子博和托之後。舊聞考:五條胡同有水月寺,舊碑剝落,惟篆額水月巷三字可辨。”。東四五條胡同現屬於東四三條至八條的北京舊城歷史文化保護區。
東四五條三號裕謙故居,道光二十壹年(1841年)正月,道光皇帝下詔“對英宣戰”命裕謙為欽差大臣,力主抗英的裕謙親臨陣前指揮,誓死守城,九月初四,鎮海被攻破,裕謙投水殉國,是鴉片戰爭死難者中官階最高的朝臣。死後謚“靖節”,入昭忠祠。